禮教與啟蒙

秋風掃落葉,又秋雨綿綿,院子裡什麼都不能做,是泡湯的好天氣。泡完湯回來,我燉牛肉、冬歸、紅棗、枸杞。聽說曇花燉肉不錯,我就剪一朵開過的曇花,一起冬歸、紅棗、枸杞燉牛肉。我看台灣政論節目,討論關說與監聽,為了調查監聽,姚立民教授說,先看調查方法,方法不對,調查結論就不用看了。這本來就是寫論文的基本知識,論文方法不對,內容就不用看了。姚立民是留德的教授,方法論很重要,德國有學術嚴謹的傳統。在這方面東方文化,台灣的邏輯推理,就比較青菜了。有時看到官員在講話,邏輯之脆弱,實在很同情,好像在比賽說謊。

我忽然想到歐洲啟蒙運動,啟蒙運動老是要問為什麼,無論客觀的真實,還是道德先驗的善惡,都應該有個理論根據,有根據才不會,真假不分,沒有是非。但我們台灣宗教習俗卻說,沒有應該不應該,當下就是。面對這種信仰,我也不想置喙,徒增虛偽。總之習慣已養成,就這樣吧!

我也想到與啟蒙文化相對的一個字:禮教。禮教的文化,很少問為什麼,只要你背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好了。不問臣子為何要效忠?兒子為何要孝順?總之我們習以為常,就這樣好了。我沒有氣力解釋為什麼,也不想惹起塵埃。我看著台灣連續劇風水世家,永和是很有能力的律師,但他自私,為了權位,蔑了良心做事,這好像也沒什麼不好,笑貧不笑賤,大家習以為常,不問為何不好。我喝著五神湯(大蒜、薑汁、檸檬片、水果醋、蜂蜜),看半擇直樹,沒有喜怒哀樂,懶得問為什麼。
201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