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漢堡市政廳前的海涅銅像 |
漢堡市政廳前的梧桐樹 |
漢堡市政廳建築 |
漢堡市政廳前的威尼斯廊道 |
漢堡市政廳龐貝展覽 |
Modiano的寓言
2014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人Patrick
Modiano。他回憶納粹佔領巴黎,追尋年青的過去。他父親是猶太人,母親是比利時人,他在法國出生,他跟所有外國的猶太人,有著族群模糊認同的矛盾。小說存在著真實與模糊的糾纏,他用寓言說出意識想像,寓言比現實更加完美。正如科學家說的:理論決定我們能夠觀察到的東西。能夠超越族群認同嗎?更高層次的理念認同嗎?這個模糊的糾纏與追尋,是他寓言式小說的靈魂。
Patrick Modiano年青時,父母就在外面奔波,母親是舞台表演家,父親為走私惶恐。他與哥哥相依為命,靠救濟金念完高中。哥哥卻在十歲過世,當然在Patrick心中留下陰影。Modiano早年就不在乎文憑,生活極為灑脫。從年青開始,沒有學位與財富的罣礙,卻是一心一意追逐寫作。寫作是他人生的滿足,如果不是晚來諾貝爾獎的塵埃,Modiano一生,也算是簡單平凡的滿足。
Lenz的德文課
歐洲有不少小說,多描述納粹時代的故事。我讀過Siegfried Lenz的德文課Deutschstunde,也描寫一個易北河畔,納粹時代發生的故事。一個奉公說法的納粹公務員,沒有反思的執行公務,納粹平凡的職務。因為他沒有反思,他也沒有意識,那是違法良心的罪惡。這種平凡的罪惡,還一直存在我們今日的社會。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們接受,沒有思想的填鴨式教育。老師講的是權威,政府的決定是權威,希特勒是權威。女哲學家Hannah
Arendt的名著:平庸的罪惡Banalität
des Bösen,這本書裡面講的,不會思想,沒有腦筋的人,他只是被利用的工具。他將幹盡了壞事,還不自知。德國納粹頭子Adolf
Eichmann艾希曼,便是這樣的人。他只是依照元首的意志做事,戰後他成了納粹德國頭號戰犯。如何離開平凡的罪惡,唯一出路,便是離開填鴨式教育,接受啟蒙教育的反思。
2014-10-11
|
|
|
|
|
德國吊念小說家Lenz |
Lenz與諾貝爾文學得主Grass |
Lenz小說德文課劇照 |
Lenz小說火船。 |
來自東普魯士的漢堡榮譽市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