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渡的架橋.先驗的演化
2016.07.22

好熱的天氣,我在後院,修剪覆盆子、牽牛花。摘些小紅莓,渾伴冰淇淋。觸摸土地,挖除雜草。夏風微微,無住生心,我思索昨天,康德判斷力批判。自然之美、壯麗之美,由知性到理性的過渡。這個過渡的架橋,在思想史上,康德並不是,第一個的發明。西元500年以前,大乘佛學,便說六度,就有相似,過渡的架構。文殊菩薩,智慧過彼岸;普賢菩薩,實踐返人間。文殊象徵智慧,普賢象徵實踐。文殊過渡到彼岸,彼岸是空性,是康德的物自體,理性理念;普賢實踐返人間,佛學此岸人間是色界紅塵,是康德的現象界,知性的世界。康德與佛學,兩岸的基本架構,基本上是類似的。康德藉自然之美、壯麗之美,來回兩岸。佛學藉智慧、實踐,來回兩岸。這個基本架構,不只存在佛學經典,存在康德批判哲學。也存在先秦哲學,一陰一陽之謂道,道週流不殆。佛學說,法輪常轉,阿耨多羅三沒三菩提。當然康德批判哲學,除了自然之美,壯麗之美,還有大自然的目的性。它是一座兩層的渡橋,主觀形式與客觀實質。

美感是主觀形式,大自然目的性,是客觀實質。大自然目的性,是彼此為目的,互為存在的內在關係。大自然無機有機,是互補關係。無機有機,是因果與概率的互補,是機械與目的的互補,偶然與必然的互補。大自然本身是能量,也是能量的載動者,無需假借外力,本身足於解釋自己的存在,大自然目的性本身,是互為開放的完整。

為何先秦哲學,大乘佛學,康德的哲學,都有類似的,思維架構。人是演繹來的,人的思維架構,是先驗的。演化過程信息,存在人的基因裡。在不同的歷史,早熟智慧、古典哲學。先驗架構,就迸發出來了。康德哲學是邏輯的,啟發的。佛學經典是智慧的,寓言的。文殊普賢都是美麗寓言,藉著獅子文殊菩薩,大象普賢菩薩,寓言的美感,表達智慧與實踐,佛理的殊勝。康德大自然目的性,啟蒙哲學完整的演化論述。坐在巨人的肩膀,環看世界,真的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