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重力波。

愛因斯坦

Rainer Weiss

Barry Barish

Kip Thorne

 

什麼是重力波?愛因斯坦的神預測
20171013

什麼是重力波?重力等於質量乘於加速度。K=mgg=v/tv=l/t

2017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頒給了三位美國科學家,分別是Rainer WeissBarry BarishKip Thorne。這三位得獎的原因,是他們透過LIGO天文台(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測量到了「重力波」(gravitational wave)。

要了解什麼是重力波,要從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談起。1905年愛因斯坦完成狹義相對論之後繼續探討時空的問題1915年提出了廣義相對論對我們所處的宇宙做出了幾項推論其中一項就是重力波。

愛因斯坦認為物質的存在會造成時空的彎曲而一個彎曲的時空又會告訴物質在這當中應該做什麼樣的運動。但更重要的是,如果這個物質不是靜止不動,而是在運動的話,他自然而然的會使這個彎曲的時空,也隨著時間而改變。而且這個改變的彎曲時空,會以光速往四面八方傳遞出去,這就是重力波的概念。

舉一個不完全正確,但比較容易理解的類比,重力波就像我們把一小塊木板放在水池中轉動,水面就會出現波紋,向四面八方傳出去。

重力波造成的效應,就是長度彎曲的變化,兩個正在互繞的天體所產生的重力波,會造成空間產生變化,一下子伸長,又一下子縮短。當這個重力波傳導到地球附近,也會造成地球附近的空間長度,隨著時間而伸長、收縮

在此之前重力波一直測量不到的原因是它造成的長度變化量非常非常的小也讓愛因斯坦的推論一直停留在推論的階段直到LIGO天文台藉由雷射干涉儀測量到這個長度變化才證明了重力波存在。

LIGO天文台總共測量到四次重力波都是兩個黑洞互繞所造成的。第一次測量到的合併的兩個黑洞原來的質量分別是太陽的36倍跟29它們互相旋轉、靠近直到完全結合成一個黑洞的過程中會發出最強的重力波。最後它們變成一個只有62倍太陽質量的黑洞,消失的3倍太陽質量轉換成能量,完全以重力波的形式輻射出去。

但如此強的重力波,到達地球附近的時候,所造成的空間長度變化,也只有1021次方分之一。換算成具體的長度,相當於地球到太陽的一億五千萬公里之間的變化,只有一個原子的大小,可以想見這樣的測量有多麼困難。

重力波對天文觀測有什麼影響?可以借大家熟知的「瞎子摸象」來說明。過去幾百年來,人類一直是透過光學望遠鏡來觀察天象,就好像盲人一直在摸著象鼻子,摸得再久,還是以為大象長得像根水管一樣。到了二十世紀,無線電波發明之後,終於人類可以摸到象肚子了,這時候會覺得原來大象長得像個鼓。雖然不正確,但總比象的鼻子來得複雜得多,即使發現了象有肚臍眼,都是非常偉大的貢獻,也因此過去相當多天文學家,拿到了諾貝爾獎。

接下來紅外線、紫外線、X射線、γ射線的加入,都讓我們看到天象原來是這麼的複雜,就像大象加上了耳朵、腿跟尾巴一樣。到了二十世紀末,微中子被當作觀測天文的手段,也因此在二十一世紀拿過兩次的諾貝爾物理獎。微中子的特性可以讓我們看到天象的內部,而不只是表面。而這一次加入的重力波,則讓我們發現,原來這隻天象還是會走路、會運動的。

將這些所得資訊拼湊起來,終於讓我們對宇宙有了更清楚的認識,並且能夠進一步的分析,宇宙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可是科學家這樣就滿足了嗎?當然不會。科學有趣之處,就在於我們了解了舊的東西之後,得到的是更多的疑惑。

以這一次測量到重力波來說,再度證明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正確的。可是新的問題來了,過去用天文觀測手段所發現的黑洞,不是在星系當中的超大質量黑洞,就是質量不超過太陽20倍的小型黑洞。而這一次測量到的四個重力波事件,都是由超過20倍太陽質量的兩個黑洞,合併成一個更大的、數十倍太陽質量的黑洞所造成的。

這些中型質量的黑洞,過去為什麼沒有透過天文觀測方法被發現?如果過去的兩年當中,就有四個黑洞互繞合併,那麼在宇宙一百多億年的歷史當中,需要多少黑洞,才能造成足夠的碰撞事件?宇宙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黑洞?成因是什麼?它們在宇宙當中是如何運動,互相碰撞的?天文科學家們又要忙上好一陣子了。撰文/淡江大學物理學系助理教授  秦一男;首圖來源/ nobelprize.org

兩個黑洞碰撞的最後片刻所所產生的重力波取自wiki

重力波

黑洞双星开始合

星系中心的大质量黑洞形

宇宙的歷史。取自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