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哲學與量子物理之旅


從耶那、威瑪到哥廷根





1990年夏天,富雄從台灣來找我,那時德國還未統一,但東德政權已搖搖欲墜。人們爬到圍牆上羞辱東德士兵,並在柏林圍牆上敲下石頭,我們來到柏林布蘭登堡圍牆前,人山人海,這應該是圍牆的最後一瞥了。當年十月三日布蘭登堡的圍牆便被打開了,人們爬到布蘭登堡的頂端,插旗戰馬神像,德國統一了。第二年阿霞帶一位女同伴來找我,阿霞是一位有正義感的女律師,而同伴阿媚是超級市場的女老闆。我們由柏林沿著高速公路開往法蘭克福附近的曼海。在路上經過耶那,也經過威瑪。然後直開曼海。回來時,經過哥廷根再回漢堡。

 

耶那Jena

離開高速公路,我們轉入鄉間小道,車子在圖林根Thueringen 的丘陵上緩緩的婉轉迂迴,天下著毛毛細雨。我想著這十九世紀,德國古典哲學文學思想的重鎮,費希特、謝林、黑格爾、叔本華、席勒、歌德都在這裏呆過。1900年浦郎克Planck提出量子常數後,德國的學術重鎮才由耶那轉到哥廷根 Goettingen 。學術重點才由哲學文學轉入數學、物理學。二十世紀初,HeisenbergBohr、愛恩斯坦、高斯、希爾伯特、....都在哥廷根呆過。一直到希特勒壓迫猶太人,世界學術重心才由德國移到美洲。

 

車子經過沙勒河 Saale我們便進入了耶那城,大學圓柱型的玻璃建築遠遠便高豎在那裏,這個小城是 Zeiss光學的發源地。耶那是個小城,不到一個小時,整個耶那城便轉遍了。沙勒河流過小城的東面,由沙勒河往城裏頭走。第一個顯目的建築,便是那耶那古老的大學。便是當年費希特、謝林、黑格爾、叔本華、席勒、歌德進出的地方。一座修道院,一座宮殿深藏在烏黑的大學後頭。大學城牆前,有兩座古老、被人遺忘的半身雕像,分立在大門遠遠的兩旁,在深密的栗子樹下更顯得淒涼無比。一個是哲學家黑格爾,一個是文學家席勒。這便是當年睥睨學界,風叱一時的耶那大學。

 

kant

Schelling

hegel

schopenhauer

nietzche

康德

費希特

謝林

黑格爾

叔本華

尼采

 

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 1762-1814)最有名的便是他的“告德意志民族書(Reden an die dt.Nation 1807-1808)”他喚起德意志民族的靈魂,一篇短短的演講,他的影響是深遠而持久的。一直到1870年德意志民族才告統一。1986年我回到台灣我大學的同學王兄告訴我台灣需要這樣喚起台灣靈魂的著作這次顏兄來德國他告訴我類似的著作一定會在台灣產生。

費希特的哲學後來也影響了謝林Schelling與黑格爾,造成唯心主義的大集成。費希特的哲學從自我Ich開始,然後到非我Nicht-Ich,也就是世界die Welt。他認為所有的真實,都由這兩者辯証而來。神性Gottheit不是一個人Persoenlich;而是道德的世界秩序 (moral.Weltordnung)

我們可以把費希特的自我了解為佛教的觀自在;非我了解為現如來;神性便是佛性。所有的真如都由觀自在與現如性演化而來。

 

謝林(Schelling 1775-1854) 的哲學深受費希特、康德、斯賓諾莎的影響。他提出主觀Sub.與客觀Obj.,精神Geist與自然Natur,兩者都統合在絕對Absolute之中。在這裏我們已經看到了黑格爾哲學的影子。在這裏我們要提出一個看法:一個思想的成熟,絕對不是那一個人,單獨的發明,而是歷盡時間長流的結果。黑格爾哲學本身就包括了費希特、謝林、康德、斯賓諾莎的哲學。

 

黑格爾 (1770-1831)哲學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他深受康德哲學的影響。康德(1724-1804)把世界分成為可以認識的現象界 Phaenomie與不能認識的本體界 Nominum。黑格爾認為既然本體界不能認識它,何必談它,徒增困擾。於是他取消本體界。然後用邏輯、自然、絕對精神的辯證來解說他的哲學。透過辯證法,他把康德的三部,分別講真、善、美的批判哲學,都辯證在他的唯心體系中。無可懷疑,黑格爾把唯心哲學推到了頂峰。

 

叔本華(Schopenhauer 1788-1860)也受康德哲學的影響。但卻極力反對黑格爾。因為黑格爾取消了康德的本體界。叔本華接受康德的本體界,並說本體就是意志,或說欲望,這個欲望是人類痛苦的因由,很明顯,這是佛教的講法。叔本華認為取消痛苦,暫時可以透過藝術,而根本的解決辦法是禁欲。這種佛教思想,並沒有受到當時主流思想--唯心主義的認同。叔本華只是單打獨鬥。然而他死後,他的哲學卻受到尼采的激賞。也影響了近代的存在主義。十九世界的德國哲學是多彩多姿的。多彩多姿的舞台便在耶那。

 

我們在沙勒河邊附近,找一家旅錧,稍作休息,我們便一起到一家中國餐廳用晚餐。飯後又去啤酒錧喝啤酒。我的心情複雜,又喜悅又幽傷。”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獨滄然而淚下”;但我的靈魂--絕對精神卻神遊古今,在莊嚴的龍華會上,共唔諸佛,共證菩提,法喜充滿。


35

schiller

goethe

 

 

威瑪Weimar

第二天早上我們向沙勒河說再見,江水粼粼,似有所意會。我們的車子又在圖林根 Thueringen 的丘陵上緩緩的而行,目標威瑪。道路或婉轉或筆直。我幻夢著:當年歌德坐在馬車上,在這林蔭的鄉道上、松風涼意,智慧圓融,馬蹄聲笛兜、笛兜....

 

威瑪被稱為繆斯女神 Musen的城市,繆斯女神專管藝術與藝術神廟。在藝術神廟(威瑪的德意志國家劇院),有一坐雙人的全身銅像,那便是席勒(1759-1805)與歌德(1749-1832)了,它是威瑪的標記,哥德手拿著一個詩人的桂冠。席勒拿著詩篇。相對哥德一生的榮華富貴,席勒是“坎珂”多了。

 

席勒出生在Marbach,在今日的斯圖加Stuttgart附近,十多歲便被強迫讀醫科,又被強迫在軍隊裏面當醫療工作,天才的席勒便憤怒的與當時的浪漫文人一起,他參加了狂飆社 (Sturm und Drang),把激情寄託在戲劇上。1780年發表“強盜”,並在曼海(Mannheim 法蘭克福附近) 的國家

劇院上演。一時大轟動,像似一紙革命宣言。那時席勒才二十一歲。

然而卻也因此,席勒被禁止“出國”,禁止寫作,被監視,那時是封建王國。席勒只好逃亡到曼海,私底下繼續寫東西,然而經濟上卻有困難。後來被邀請到萊比鍚與德蕾城,那時他寫了著名的“唐璜”(Don Carlos)劇本。後來又到威瑪研究歷史,三十歲那年,在耶那大學得了一個歷史課程的教職。隔年結婚,再隔年得了肺病,常為病魔所困。我看過Don Carlos的歌劇,真是可歌可泣。

 

席勒後來也勤讀康德的著作,在思想上穩紮根基。三十五歲後成為歌德的好朋友,並在文學中共襄盛舉,出版詩歌年刊。四十歲後在威瑪,在宮廷劇院中工作,一直到四十六歲過世。

 

 

歌德出生在法蘭克福的一個貴族家庭,在萊比鍚念過大學,受赫德Herder的影響,也曾經是非理性的狂飆社社員,但時間極短,當時二十出頭,1771年寫過“Goetz von Berliching”。二十五歲從瑞士旅行回來,在卡斯魯爾 Karlsruhe 認識當時薩克森-威瑪公國的王子 Karl August (1757-1828),以後他們便成了好朋友。歌德在公國裏當大官,又是王子的教庭教師。現在威瑪的巴鏤克歌德紀念錧,便是公爵送他的禮物,哥德從1782年到1832年死亡,一直住在這房子。

 

1786年為避免官場人情事故,便經 Karls-Bad到義大利去旅行。歌德在羅馬、在裴冷翠、在維尼斯、西西里亞,找他歐洲藝術的泉源,歌德一生可謂福祿壽。八十三歲才過世。1790“浮士德”出版。“浮士德”是歌德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他哲學思想的結晶,也是歐洲人文化思想的濃縮。我們把歌德的浮士德放在最後頭再來說它。

 

Karls-Bad是一個有趣的城市,有一年夏天,我與妻子與小孩開車到捷克旅行,也來過 Karls-Bad。她是捷克的溫泉區,整個城市到處都是噴泉。人們拿個小水罐,裝著泉水,一邊散步,一邊喝水。聽說這裏的泉水有強胃作用。我們也跟著一人一罐在手。晚上就在 Karls-Bad過夜。是家家庭小客棧,乾淨親切,我們在陽台上用晚餐,看來往的行人。這便是當年哥德與他最愛的情人Charlotte von Stein伯爵夫人偷偷約會的城市。歌德曾建議人們到三個城市去旅行:羅馬、 Karls-Bad、布拉格。

 

我們離開歌德紀念錧,散步在威瑪的又古典又現代化的市區,找家咖啡錧休息。阿霞有點茫然,她說:人人都說歌德多有文學,但他的奧祕在那裏?歌德的房子只是那麼平常。對現在人,歌德的意義是什麼?阿霞看到的只是有形的外表,歌德深處的靈魂對現代人是陌生的。我也在想:歌德所謂自強不息的內容又是什麼?是黑格爾絕對精神的流行嗎?我喝了一口咖啡,我想我應該把這次旅行,作個整理,或許對一些人會有少許意義。阿媚遠遠走來,她向我們展示她的採購:一個紅色小皮包一千馬克,一雙涼鞋五百馬克,我稱讚不已。該又上路了,再見了!繆斯女神 Musen的城市!

 

200

heisenberg

Bohr

Hilbert

Einstein

Max Planck

Heisenberg

Niel Bohr

Hilbert

Einstein

 

哥廷根Goettingen

到了曼海住了一個晚上,第二天便回漢堡,中間我們又漫游哥廷根。我們離開高速公路,然後在哥廷根的郊外丘陵上,婉轉拾青。哥廷根是二十世紀初期的德國學術重鎮。數學家、物理學家 HeisenbergBohr、愛恩斯坦、高斯、希爾伯特、....都來過這裏,他們散步在丘陵上、森林裏。學生、教授在散步時,討論問題,人人都說:沒有森林,便沒有德國。良有以也。現在我們來談談量子物理學提出後,對人類思想的衝激:

 

粒子性:古典物理學透過牛頓的三大定律,以時間、空間、質量為物理量,來描寫物理現象的粒子性。波動性:古典物理學透過波長或頻率來描寫物理現象的波動性。在十九世紀的最後幾年,有些物理現象已經不能再用上面的古典物理學來解釋,比如黑體輻射與光電效應,物理學家為此而感到驚恐。哲學家也懷疑,是否科學的研究方法出了毛病?

 

Max Planck 想出一種解決的方法,但他一直不敢提出,因為這種解決的方法太奇特了,就是要把粒子性與波動性連在一起。害羞的Max Planck終於在1900年提出了兩者的關係,並說二者之間有一常數關係。這便是有名的浦郎克常數 h 。其公式為* E=hv

E 是能量,表示粒子性;v 是頻率,表示波動性。這樣才解決黑體輻射的問題。這便是量子物理學的開始。

 

愛恩斯坦也利用Planck常數,成功的解釋光電效應。長期以來的光是粒子還是波的問題,也同時得到解答,光是粒子同時也是波,具有二象性。法國年輕科學家 de Boglie更証明,電子亦具有波動性,即粒子亦具有波動性。即不只波具有二象性;粒子亦具有二象性。在粒子亦是波的觀念上,Schroedinger建立了量子波動力學的理論。這便是我們今日在教科書里常見的Schroedinger方程式。

 

Heisenberg正如當代的數學家、物理學家都在哥廷根工作過。哥本哈根學派的掌門人Niels Bohr是他的老師亦是他的朋友。1927年二月Heisenberg獨自留在哥本哈根,他得有時間來重新整理他的科學思路。這時他想起愛恩斯坦跟他談過的一個觀念:單獨依靠可觀察的物理量來建立科學理論是錯誤的。恰恰相反,是理論決定我們能夠觀察到的東西。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發性觀念!世界是在被我們“掌握”了才有意義,這太概也就是佛學所說的:萬物唯心吧!

 

在這觀念的啟示下,結合其工作,而得出有名的測不準關係式:

xph
tEh

第一個關係式的意思是說:

我們作實驗時,如果觀察到的空間越準確,那麼動量就越不準確。

第二個關係式的意思是說:

我們作實驗時,如果觀察到的時間越準確,那麼能量就越不準確。*

 

難道上面每組物理量都不能同時準確得到嗎?上面的關係式回答:只要我們在作科學實驗,同時準確的觀察便是不可能的。

 

原因是什麼呢?因為被觀察的世界是微觀世界。我們觀察的工具大於被觀察的東西。無論如何設計,工具都比被觀察者還要粗慥。一句說:東西所以不能被準確觀察到,都是觀察者工具惹的禍。而東西本身是準確的。我們卻不能準確認識它們。

 

我們用陰陽圖式T0來說明這種況。世界本身是In。我們所能觀察認識到世界只是An。透過An知道一些In的消息。正如透過不準確的動量消息知道一些動量的消息。它不是宗全錯誤,只是不準確而已。

 

Heisenberg提出提出測不準關係式以後,哥本哈根學派Niels Bohr結合波粒二象性。於1927年提出互補原理的理論。這個理論受到愛恩斯坦的極力反對。於是產生了物理學上的長期的爭論。它是屬於物理學的,也是屬於哲學的爭論。

 

愛恩斯坦直接指對方是實証論者,是柏克萊的“存在就是被知覺”論者。將陷於唯我論等等。哥本哈哥學派亦提出反駁。這個爭論,到了後來,愛恩斯坦差不多只是孤軍奮鬥了。去世前,他還感慨的說:本世紀初只有少數幾個科學家具有哲學頭腦,而今天的物理學家幾乎全是哲學家,不過他們都傾向於壞的哲學,最時髦的邏輯實証論就是這樣一種壞哲學。

 

這到底在講什麼呢?

傳統物理學只用因果律來處理物理現象。量子物理學除了因果律外,還使用概率。就是說愛恩斯坦只允許因果律。哥本哈哥學派因果律與概率一起使用。愛恩斯坦要求百分之百的準確。哥本哈哥學派允許測不準關係,但它不是完全錯誤。現在因果律與概率一起使用的量子力學方法,受到幾乎所有的科學家同意。

 

我們試著在這裏把“知識”擴充到物理學之外,當然也在量子力學之外。如果物理學的定義是:一定要能被觀察到,能被証實的,才能被物理學接受,那物理學的內容是有其局限性。測不準關係式便說明了這個局限性。我們對這點的看法是:物理學有其局限性。

 

除了物理學外,人類還有其它的“知識”,它是不必由五官來証實的。比如哲學與宗教,比美與善。它的被“認識”,是在被“測量”之外。它需由“智慧”來理解。由陰陽學的觀點,人可以由Tn的其它方法來“認識”世界。用有局限性的物理學方法,來解決沒有局限的世界,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可以理解用“智慧”來試著解決它。正如量子力學,知道它不準確。但還是有用的。

 

我們來到這小城的火車站。一切顯得小巧玲瓏,一點也不誇張。樸素實在。Heuss 說:哥廷根是個小城,她帶動世界潮流。我們買了一些哥廷根香腸充飢,我們又上路了。

(21.05.98 基督升天日)




歌德的浮士德

0

在中世紀高拱頂的書房內,浮士德不安地坐在靠椅里,感嘆著人生。浮士德對醫學法學哲學神學,無所不通,但什麼是人生契機,仍無所知。他幽愁的說:盈盈的月光,但願今宵你最後一次見我煩惱....。憂郁之靈,你來了,但願借你的柔光,走到山頂上..撥開一切知識的迷霧。

 

1.

在一個復活節的日子里,浮士德從外邊散步回來,在他的書齋里,碰到了一位魔士Mephistopheles。魔士早知道浮士德的心境,就告訴浮士德說:只要我們簽約,內容:..今世我替你服務,來世你替我服務..。我就能使你知道人生的契機。浮士德說:我不考慮什麼來世,你砸爛了今世..從大地湧出我的喜悅。浮士德一滴血簽上了合約。魔士把他帶到魔女丹房,然後吃下靈丹。浮士德便由此岸超越到彼岸。憂愁老人一時變為翩翩少年。

 

2.

a 翩翩少年浮士德遇到瑪格莉特就馬上墮入情網,藉魔士與鄰居寡婦的措合,天真無邪的瑪格利特愛上了浮士德。在難分難捨之下,卻遭到母親哥哥及當時社會的反對。浮士德在錯手之下,刺死了瑪格莉特的哥哥。魔士帶著浮士德逃亡,瑪格莉特卻下了牢獄。當浮士德知道後,火急的來看望他的情人,並在千鈞萬髮之間要救出她的生命。此時瑪格莉特看到了魔士而拒絕逃亡。最後死在獄中。從天上來的聲音說:獲救了。

 

浮士德見了瑪格莉特,便歎息說:偉大的神靈!我所祈求的!你都給了我!....你把美麗的大自然給我作王國,並給我感覺與欣賞的力量。Gibst mir die herrliche Natur zum Koenigreich,Kraft,sie zu fuehlen,zu geniessen.

 

b.精疲力倦的浮士德又回到了現象人間。然後在一個機會出現在宮庭里。周旋於皇室之中。

 

3.浮士德在宮庭中因皇帝的聖旨,他要負責一齣希臘神話海倫劇的演出。魔士給了他一把鑰匙,指示他經過寂默荒涼的無名路無名關,到Muetter境界,我們譯為陰界彼岸或萬物本體。

 

浮士德歷經千山萬水,來到一個沒有形骸的國度。在一座寶鼎面前停了下來。並開啟它。一時濛濛的霧氣從羅帳中升起。音樂嬝嬝從天上降下。海倫與巴里斯出現在舞台上。聲色俱麗。好一幅壯麗之美。真是天上人間。宮庭中的貴夫人、宮女、大臣、騎士對劇中人皆有不同的品道。美感因人主觀而異。

 

我們來看看浮士德如何讚歎這壯麗之美;我還有雙目嗎?不是這壯麗泉源,傾瀉千酬予我心坎底?Hab ich noch AugenZeigt sich tief im Sinn Der Schoenheit Quelle vollen Stroms ergossen

 

驚恐的行程,卻有幸福的酬勞。過去的人間世,於我何等無聊。..如果再回到過去的生活方式。我生命的氣息將會消失。過去阿娜的姿態曾使我忘形。在魔鏡前。只是這美妙的幻影。..我將全力以付。我嘔滿腔熱血。在你面前傾倒、愛慕、崇敬、癡情。

 

注解:我們比較壯麗之美與的自然之美。依浮士德的意思,自然之美是壯麗之美的幻影。如柏拉圖說世界是理念的翻版。康德也說美感有兩種,一為自然之美;一為壯麗之美。我們說:一是此岸的;一是彼岸的。然而我們再往前看。我們發現這是道流的兩端。

 

浮士德在觀劇過程,激動而昏倒。醒來又回到現實來。

 

4.

然後開始浮士德的時空之旅:中世紀,文藝復興,希臘,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宮庭之中,沙場之上,海埔之濱。自強不息,契而不捨,一直到死亡升天。

 

 

a.中世紀:

一樣是高拱頂房間,一樣是過去的先生學生,只是年紀變了。浮士德的高才生成了負責人。作了造人的實驗,一個幻想式的侏儒產生了。成就平平。這便是中世紀。

 

b.希臘:

藉著奇蹟來到希臘。浮士德說:美妙無比,滿目舒暢。雄壯奔放的氣勢,我已感到一種機制。真誠的一瞥應向何方?

 

人面獅身前,俄爾狄浦王曾在這兒站過。賽倫姐妹前,烏力塞斯曾經自捆。清新的靈性在我周身激動。啊!偉大的形象偉大的回憶。

 

Vom frischen Geiste fuehle ich mich durchdrungen,

Gestalten gross,gross die Erinnerungen.

 

i.有泰勒斯的學說在提倡:萬物起源於水。有 Anaxagoras 的學說在辯論:萬物起源於火,有........

 

ii. 除了智慧,浮士德還要找人間美的化身海倫。浮士德說:她不應受時光羈拘..超時間是少有的命氣...

 

我至愛傾於你前,熱烈的真誠,能不使復見..永遠的存在者,與眾神同存..永遠的溫柔..永遠的豐韻..不能接近你,我將無以為生。

 

浮士德坐在動神 Chiron的背上;千山萬水來到靜神 Manto 的神廟停了下來。然後透過時光隧道前往斯巴達海倫住處。

 

即是說:浮士德的中世紀文化與希臘學說相結合,在希臘文化的空氣里,再相揉合。產生文藝復興。然後將再產生近代文化。實驗室的侏儒是中世紀文化;海倫是希臘文化的代表;新生兒歐福良是文藝復興的前鋒。而浮士德本身就代表歐洲人。

 

c.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

浮士德見海倫於斯巴達宮殿,海倫剛回到斯巴達,浮士德助其鞏固政權,成為女王。以後兩者結合,而生歐福良。新生兒如何呢?他說:那麼讓我跳跳。無論如何高度,我要衝上去。放開我的手,放開我的衣袖。我的翅子已展。必須去!必須去!

 

父母親說:穩重慎重慎重!!亂來可不行。快收拾這些把戲。我們不喜歡他。後來歐福良參戰去。而後戰死。兒子去了。

 

海倫說:幸福與美麗不是比翼鳥。愛情與生命亦非連理枝。為兩者而悲。我痛苦說聲再見!

 

海倫倒在浮士德懷里,軀體消失。衣裳與面紗化為浮雲。劇情繼續說:女神一去不復還,而遺跡卻神韻依在。善用他,使你超凡入聖。又說:火燄已消失,世界仍存在,詩人繼續奮發。

 

浮士德與海倫的結合,而生新生兒,新生兒與父母有矛盾。激盪著新的歐洲文化。一為以海倫為代表的古典文化。一為以新生兒代表的浪漫主義文化。兩者一來一去,都將消失在歷史的文化洪流里。然而歐洲文化還繼續要往前走。

 

5.政治與戰爭()海倫走了。浮士德結束了與海倫的夫妻生活,即“齊家”階段。在周而不殆的道流中,浮士德現在開始政治生活。

 

6.平天下。除了戰爭政治,或說“治國”,浮士德還要“平天下”。他鎖定治海,人生就像大海中的波浪。海給了他靈感:

大海震攝著我。浪濤澎湃,堆起千重山。浪盡復入海。驕氣驚拍岸,退逝復如斯。周而復始,似遊戲人間。浪打浪。空空無所為。我當奮起。我要征服它。人有年青時的壯志,亦有晚年時的斟酌。顯示:人生如波浪,去一波來一波,周而復始,永遠永遠。海如天行健;人當自強不息。

 

7.死亡。浮士德年老時對人生總結:彼岸是不可知的,而此岸則應一直自強不息,一直到最後一刻。

 

他說:我匆匆在這世界走了一趟,任何有趣的我都抓著它的毛頭,不能滿意的,我就把它丟掉,從我手中溜走的,我就讓它脫逃,我只是本著熱情,把事情作好,有什麼願望,我就奮力而為。

 

我過去的生涯又偉大又顯嚇。到如今我卻三思而後行。這個紅塵我都看過了,當朝向彼岸,視線卻又糢糊了。睜大眼睛瞄準南天門,卻是雲深不知處。(這說明彼岸是不可知的。)

 

 

他是站穩腳步,環顧我們的周遭。這世上的人個個都精明能幹,一點也不賴。他那里需要拋向永恆?只要能看到的,他就抓著它。如此在地上輪迴過一生。當幽靈出現,他走他的陽關道。接著仍然過他的悲歡歲月。他永遠不會滿足每一時刻。

 

彼岸不可知:我們在前面說過,藉魔女的靈丹浮士德成翩翩少年,表示其過彼岸。這種靈丹是象徵性的,其功夫是藉外加持力來的。

 

然而歌德也不得不深信彼岸的實在性,接著便是憂愁的出現,憂愁向浮士德預告死亡。死亡:一個自我的結束,從道流來講是正常的。知道的人不應有所恐懼。然而浮士德卻拒絕它。浮士德說:停止吧!你我說不上話,那些無聊的話,我不願聽。走開!但怎麼可能!憂愁說:去乎來乎!唉聲嘆為嗚乎!後來浮士德失明。浮士德說:我想的事,我急於要它完成。快拿工具來!鐵鏟與鋤頭。原來不接受死亡,在于要完成工作。是如此契契不捨。浮士德倒了下去。最後的話說:稍等一會兒,你是如此美妙!我在世的日子會有痕跡,它不是烏有。在如此幸福的感覺中,我陶醉這一高潮時刻。

 

浮士德的自我是結束了,但大我是長存。天使荷著浮士德之靈在天上說:自強不息者,將獲得救。沐浴在天愛中。群聖衷心迎接他。

 

神秘之歌聲:一切無常者,只是影像。不可企及的,現已結果。不可明狀者,現已完成。永恆的女性,帶我們超越。

Alles VergaenglicheIst nur ein Gleichnis;

Das Unzulaengliche, Hier wird's Ereignis;

Das Unbeschreibliche,Hier ist es getan;

Das EwigweiblicheZieht uns hinan.

海埔潮音與神秘之聲,亦互攝而圓融于不息的道流中。

結論:1.彼岸不可知。2.此岸應自強不息。3.永恆帶我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