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必然?

康德有自然科學普遍性與必然性的說法,在人文科學也存在著普遍性與必然性嗎?歷史發展是必然的嗎?歷史發展有其必然性是黑格爾與馬克思的說法.我們先談與這個問題有關的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問題,最後再談歷史的必然,為什麼歷史必然是不可能的..

光速絕對
個人主義是萊布尼玆
(Leibnitz1646 -1716)單子論Monadologie (1714)哲學的延伸,我們先介紹這個徳國千古絕倫的大智者(羅素語)的幾個觀念.再說單子論與個人主義的關係.物理學上,所有物體的速度都因參照系不同而不一樣.唯有光的速度對所有的參照系相同.因為光速的不變,於是啟示著愛因斯坦的逆向思考,他緊縮時空質量,改變它的大小.愛因斯坦提出了時空質量的狹義相對論,因為時間,空間,質量是相對的.今日的一秒是一彈指,原古的一秒是永恆.所以亞里斯多德的第一動因說就不成立了,狹義相對論並著量子理學也啟示著Hawking的宇宙起源說,宇宙開始是空間極小,時間極大.密度極大的黑洞狀態.它衝擊著傳統的神學

時空質量相對
時間
,空間,質量是相對的,在歷史上第一個提出的並不是愛因斯坦.而是萊布尼玆.萊布尼玆跟牛頓(1642-1727)是同時代的人,牛頓的古典物理學三大定律太schön,科學界臣服他.古典物理學又以時間,空間,質量的絕對作為前提.所以萊布尼玆的相對論只有被忽視了.萊布尼玆不只在物理學上有成就,在數學上也提出微積分理論.據說還比牛頓的微積分還早幾年提出

個人主義
萊布尼玆還在哲學上提出了單子論的理論
.他說整個宇宙是由無數的Monado單子組成的.這有點像似物理學所說的基本粒子.萊布尼玆又說單子之間是和諧的,它來自上帝的使然,不是來自單子之間的作用,單子之間沒有任何作用.這又與基本粒子的性質大異其趣了.萊布尼玆的單子論在物理學上是可被遺忘的.然而單子論的哲學卻也影響著社會學的個人主義(Individualist)理論.個人主義認為社會是由每個社會的個人組成的.個人才是真實的存在.除了個人外,沒有任何真實.社會只是空洞的名詞.個人與個人之間,正如單子與單子之間,沒有真實的關係.單子或個人,就哲學的術語來說,就叫自立體(Subtance).我們認為,個人主義並非社會的客觀事實.沒有一個人可以不守社會的規範.然而個人主義是可以成為主觀的願望,”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集體主義
個人主義的另一個極端叫集體主義
.(Collectivism),依照Bochenski教授在哲學思維之路(Wege zum philosophischen Denken)中的說法,集體主義的理論是由黑格爾創立的.我們知道,黑格爾的哲學是唯心辯証論.他的哲學是在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的架構下辯証發展,我們可以把這個架構了解為整個社會與歷史的發展.這個架構是個完整的自立體,完整的自立體是真實的,而其中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之間的辯証關係也是真實的.然而作為這個完整社會歷史中的個體,只是個整體辯証的瞬閒 (dialektisches Moment).他不是真實的.後來馬克思把黑格爾的理論,發展為唯物辯証論,把集體主義更發揮得淋漓盡緻.在共產社會裡,人只是機器上的螺絲釘.人只是社會歷史的依附體,並不是自立體,歷史洪流是真實的.個人不是真實的存在.

 

亞里斯多德
依照
Bochenski教授的說法,個人主義把自我自立體當作唯一真實,是有偏失的.集體主義只把整體與辨証關係當真實.忽略其中的辨証個體,也有偏失.他認為亞里斯多德形上學範疇論的說法,才比較完整,範疇論的真實有两種,一為自立體,一為關係.自立體便是社會的每個個人,關係便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個人與人與人的關係都是真實的.個人與人與人的關係真實,整體也就真實了

物理學的類比
我們用物理學來類比亞里斯多德的兩個真實
--自立體與關係.原子是由中間的核子與周圍的電子組成的.核子中的質子中子與周圍的電子都是基本粒子,可透過能量E來表示,是自立體. 中間的核子與周圍的電子有吸力,存在著電磁波.以頻率ν表示,是關係.基本粒子是粒子性,電磁波是波性.粒子性與波性是物理學的兩種真實.自立體與關係是哲學的兩種真實.

 歷史的必然?
我們了解了什麼是真實後
,現在來談談這個社會歷史辨証的真實,它的發展是必然的嗎?黑格爾與馬克思把整個社會歷史當真實,把辨証關係當真實,然而卻忽略了辨証中的個體與個人,個人在黑格爾與馬克思體系裡,並不是真實的.後來黑格爾的哲學被希特勒發展為民族主義. 馬克思的想法被社會主義國家尊為圭臬.這两種社會中的人,每個人都要服從領袖.個人在這樣的社會只是依附體螺絲釘,人不是真實的自立體.,這是一元的社會.領袖要帶領他的百姓走相向他主觀的社會.然而希特勒沒成功.馬克思聲稱他的理論是科學的.然而他預測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的前夕.他也沒成功.為什麼?他忽略了個人自立體的真實.除了整個社會歷史的真實,辨証關係的真實.我們不要忘了還有個人自立體的真實.這個個人自立體的真實在多元社會裡.他的創造性是如此的多采姿.如此不可抓模.存在先於理性.就是他,個人自立體的真實使歷史的必然成為不可能.毛澤東晚年說:”除了繼續鬥爭外,我不知以後會怎樣.”毛澤東為為歷史的必然做了最好的注解.. 

人文科學
歷史沒有必然
.那麼歷史是完全不可了解的嗎?那又犯了懷疑主義的偏見.歷史是可了解的,只是我們不能確定他未來一定會如何.這裡牽涉到因果律與概律的方法.古典物理學的對象是宏觀世界,使用方法是因果律.量子物理學的對象是微觀世界.我們測不準它.所以我們使用的方法是概律.我們只能知道微觀世界的概律分配.我們不能準確的說他一定如何.人文科學也使用概律方法.因為人文的變數太多.人文科學透過概律分配.了解社會現象.我們研究歷史,把它當作人文科學.我們只能知道他未來可能會如何.它的概律如何.但我們沒有辦法預測它未來一定如何.它沒必然.歷史沒必然.

(2004.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