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菩薩到成佛

釋迦牟尼佛的苦集滅道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是原始佛教的根本理論。此原始理論,後被演繹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三法印,被認為是佛教的Logo。佛陀圓寂後,到了第一世紀,佛教演化為大乘佛學,其中有大乘經典,與大乘論述。大乘經典比如金剛經、華嚴經、法華經。大乘論述比如,西元300龍樹的大智度論。與大乘佛學一起發展的,還有小乘佛學,大乘與小乘的發展,從第一世紀開始,到第五世紀的結束,就時時相隨。小乘佛學的重要論述有:大毗婆沙論。大毗婆沙論是部派佛學,上座部的說一切有部的最高論書,成書時間,約西元150。大毗婆沙論後被世親整理為俱舍論,俱舍論是世親(約400500年),由小乘過渡到大乘的論述著作,世親本質是大乘學者。

大乘與小乘之差異
現在我們問:大乘小乘本質差異在那裡?大乘與小乘佛學的根本分別,在於由菩薩如何成佛的過程。
根據大乘佛學,龍樹的大智度論,發心作佛,行佛之行的人,都可稱為菩薩,而人人都可成佛。小乘佛學大毗婆沙論認為,要經過三阿僧祗劫積集相報業,才能稱為菩薩,要經過不斷的上進,才能成佛。把成佛看得容易,是增上慢,太驕傲了。我們比較小乘與大乘,比較龍樹的大智度論,與大毗婆沙論的,由菩薩到成佛之道,並沒有什麼矛盾。

只是大毗婆沙論,認為成佛之道,並不是容易的。而龍樹的大智度論,認為成佛之道,回頭便是,成佛不是那麼難不可及。而且人人可成佛,處處都可能是佛,十方國土可成佛;世世都可能是佛,過去佛、未來佛。由菩薩成佛的難度如何呢?大乘小乘佛學,並無矛盾,只是難度如何而已。現在我們把觀念弄清楚,不要沉迷糊塗,而不自知;不要自作孽,不可活。不要只說容易,或難。我們先問:什麼是菩薩?什麼又是佛?
佛是覺悟的智者菩薩是追求覺悟的有情眾生菩薩就是菩提薩菩提是覺悟,薩是有情的眾生,菩薩就是追求覺悟的有情眾生
你是追求覺悟的有情眾生嗎?如果是,你便是菩薩了。你是覺悟的智者嗎?如果是,你便成佛了。菩薩成佛,原來這麼回頭便是。你覺悟了什麼?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201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