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grada-familia08悲憫、公義與承擔苦難


柏拉圖把世界分爲理念世界,與我們居住的現實世界。他認爲我們的現實世界是不完美的。不完美的世界,只是理念世界至真、至善、至美完美世界的分享。柏拉圖是哲學家,他用形而上的語言,理性的論述理念世界。

華嚴經也有類似理念世界的觀念,它的理念世界稱爲華嚴世界。華嚴經用詩一般的語言,宗教性的把華嚴世界分成層次:寂滅菩提道場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他化天、普光聖殿。華嚴經再象徵性的毗盧遮那佛、文殊利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來論述十信、十地、十住、十行的修行。華嚴經最後一品,普賢菩薩入法界品,描寫善財童子實踐力行、見證他的的慈悲與憐憫。

德日進(de Chardin 1881-1955)是法國古生物學家,他把世界的演化,從低級到高級的生物演化,看成是神的神聖力量,是神親臨過程的聖禮,耶蘇是最後的Ω。德日進由下而上到上帝的完美境界,懷海德則由上而下,由天上到人間。懷海德(Whitehead 1861-1947),英國數學家。他由上而下的詮釋世界,神由上天來到人間。他認爲神把理念世界與現實世界互攝在一起。這個互攝在一起是一種過程(Process),這便是懷海德的過程哲學,也是他的過程神學。他認爲神如果只是高高在上,對現實世界沒有慈悲與憐憫,那神的存在對我們來說是沒有意義的。他說神參與世界的苦難,神瞭解接受,以愛轉化世界的苦難。這是什麽意思呢?

我們或許可以用康德的實踐理性來詮釋它,他說:使主觀原則合乎客觀實踐法則(Handel so, dass die Maxime deines Willens jedeszeit zugleich als Prinzip einer allgemeinen Gesetzgebung gelten koenne)。主觀原則就是人的欲望,實踐法則就是良心。欲望的內涵是舊約聖經豐收巴力神Baal的金牛;良心的內涵是社會公義,主觀原則與實踐法則本來是互補的,但也可能轉化成矛盾。如果社會大多數的人都崇拜金牛,而忘了正義,社會便會帶來沈淪。美國經濟數學家Kenneth Arrow證明:理性的公共選擇是不可能的。我們延伸解釋:要叫每個人都不要忘記社會公義,那是不可能的。當社會大多數的人輕視公義,社會便會帶來沈淪。但你如果站在社會公義,你便要承擔苦難。或許耶穌被釘十字架,是人類承擔苦難最佳的典型。羅馬式和平(Pax Romana1)的不義,在人類的歷史一直重演。在臺灣承擔苦難?還是成爲斯德哥爾摩症侯群?2上帝悲憫的給人自由意志,我們可以選擇公義,也可放棄公義。當然我們也可跳脫中國與臺灣的現實糾葛,回到桃花源 3,回到先秦時代 4或歐洲土地 5。(2008.12.03

1Pax Romana羅馬皇帝奧古斯都,跟奴隸說:聽我的話,就和平相處,還給你榮耀;不聽話,就武力相向。

2斯德哥爾摩症侯群受害者(被竊者)爲加害者(強盜)辯護,共同對付他的保護者(警察)。時間1973,地點斯德哥爾摩。

3晉太元(376AD-396AD)武陵漁人,緣溪行,忽逢桃花林。林盡水源得一山。山有小口,漁人便舍船從口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有良田美池,雞犬相聞。村人自,先世避秦(221BC-207BC)時亂,率子妻來此,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晉。
4指讀春秋戰國(770BC - 221BC)書籍,那是個文化百花齊放的時代。

5:指生活在歐洲,那是個國與國之間互相尊重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