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a.jpg

003a.jpg

002a.jpg


邏輯與因明學

睡得好遲,好好!陽光灑過窗簾,好溫暖的秋陽。我順手摸床頭的一本書,印度佛學源流略講,隨便翻翻法稱的因明學。這是三十年前讀過的文章,最近因跟彭君請教佛學的認識論,更激起把佛學的因明學認真再讀一遍。印度佛學開始的時間,與希臘哲學的鼎盛,同是西元前500年。但因明學的發展卻比亞里斯多德的形式邏輯晚了許多。印度因明學不只處理西方所謂的邏輯問題,也包括西方所謂的認識論。但因明學的發展,並沒有如印度本身大乘佛學,那樣橫掃秋葉,主導學界。因為大乘的辯證邏輯思想,已遠遠超越原始的因明學,現量(自相、共相)、比量(為自比量、為他比量)等等觀念。大乘佛學是人類思想,頂峰的奇葩。
印度的佛學因明學(邏輯、認識論)與西方的邏輯、認識論,是兩個不同發展的體系系統,本來是不必強拉它們的關係。不必把現量、比量與康德的先驗感性、先驗知性、理念強拉一起。但他們關心研究的,又是人類共有的思路,與共有的認識結構。我們把兩者拿來作比較,會發現無窮的矛盾與互補,這正是人類思維的燦爛火花,無比炫麗。不必逃避它們的爭艷,更應該趨之若騖!?我們大家的天真,將為人類尋出新時代的柳暗花明。
20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