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n-gogha.jpg

Parfuma.jpg

budaohou dehuangxiang.jpg

搖搖籃的女人.jpg

梵谷的向日葵

Süskind的香水女人

高更道後的幻像

梵谷搖搖籃的女人


羅納流域的故事
-自然與壯麗之美-

 

Niki
我在facebook上放了兩張圖片梵谷的向日葵與Süskind的香水女人,題目叫Rhone流域的故事。Niki好友這樣留言:有一首曲子The Lorelei 作曲Silcher不知道是不是你的Rhone我迷糊了她的問題文不對題的回答我的回答我不知有Rhone這首歌我是音樂的聾子。我倒是會唱Sur le pont d'Avignon  l'on y danse, l'on y danse, sur le pont d'Avignon l'on y danse tout en rond….Rhone是穿越法國南部的一條河流,荷蘭獨耳畫家梵谷與道後的幻像畫家高更,曾在這流域尋覓色即是空。如高更所說:神遊於自然之中,….這是奔向神的唯一途徑,創造,像神哪樣的創造。我又說:不只這樣喔! süskind也在這流域尋找香水女人,香水的魔力叫人由色(鼻嗅)而超凡入聖。在香水女人身上找到了神!你是香水女人嗎!勝利女神!

Echo
facebook另一個地方我這樣留言過:這樣的主觀形式藝術創作,就是過渡自然之美(色:生活經驗,思想內涵、更重要的是拓展自己的視野、行萬里路、保持開放胸襟,接受不同文化傳統,讀哲學會更開放、更寬….)與壯麗之美(空)的橋樑。這橋樑是兩層的,對康德來說,還有一層便是客觀實質的大自然目的性。我把它延伸解釋,便是α無窮的演化,或說阿耨多羅三昧三菩提,無上正覺,永遠的生命。我的這facebook 女主人Echo這樣回答:您的問題比較深奧,很難用簡單易于明暸的述讓朋友們明白....

悲傷永
今天是週末,我翻翻我老朋友家鼐兄寫的柏林蒼穹下- 一個數學家的文化隨想- 他有一篇文章寫著梵谷與高更。我重讀幾次,我在想是不是可藉著家鼐的文章,解剖我對康德判斷力批判(Kritik der Urteilskraft1790的了解,透過梵谷與高更藝術家的思想與創作,來對康德大自然目的性,自然與壯麗之美的表達?高更是法國人,小時候在天主教的家庭長大。梵谷是荷蘭人,在新教的自由環境長大,梵谷父親是牧師,梵谷自己也曾經年輕時,學過神學,當了一年的傳教師。年輕的教育,在他們的思想中,打下了不可抹滅的烙印。梵谷與高更都二十來歲才開始學畫,因為背景接近,他們在法國Rhone流域的南方,共用租用了一畫室而習畫,成為繪畫史上的美談。梵谷脾氣率真,內力磨激,不只曝沉在畫布上,也揮撒在生活上。梵谷屢畫向日葵,我曾在大英博物館,看過梵谷的向日葵,一筆一筆的激磨,真是生命的跳耀,令人動容,聽說他無法自制自己的感情,割下自己的左耳,讓人噓唏!
我們再說高更,在梵谷人生最陰暗的時候,他的好友高更離他而去,空留梵谷寂寞搖搖籃的女人,名畫中孤寂的阿嬤搖著搖籃,卻不見嬰孩,說不出的感覺。梵谷一生靠他弟弟的資助,梵谷曾住Rhone流域的精神醫院,在瘋狂狀態下舉槍自戕,最後遺言:La tristesse durera toujours意思:悲傷永梵谷活著時,沒賣過一張畫。在梵谷最憂傷的時候,高更離開梵谷,高更去了大溪地,他在哪裡熱烈的尋覓塔西提。大溪地、塔西提都是原始的、多彩的、熱烈的,除了原始、多彩、熱烈,高更找到了什麼?1898年高更完成了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

 

道後的幻像
高更年輕的是候,在法國諾曼第附近鄉村,PONT AVON教堂,幻相畫著他的畫:道後的幻像村婦幻想雅格與天使的搏鬥。畫中一邊是現實純樸的農婦,她們在紅塵中,藉著虔誠的祈禱。她們看到或說幻想彼岸天上的事,雅格與天使。中間由大樹的支幹,分成天上人間兩個世界。表現了人間自然界與天上壯麗的美感。我們把人間自然界說成色界紅塵,把天上壯麗說成彼岸空界,不也可乎!高更給朋友的信中對這幅畫說:神遊於自然之中,….這是奔向神的唯一途徑,創造,像神哪樣的創造。道後的幻像高更早年的畫,道後的幻像深受他早年宗教養成教育的影響。

我們往哪裡去
不只早年的創作,高更晚年的畫,在他對大溪地、塔西提的尋覓後。1898年高更完成了他一生最哲理的創作: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高更藉著有形式的,原始的、多彩的、熱烈的大溪地、塔西提自然之美,尋找沒有形式的彼岸壯麗之美:年高更完成了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

拾穗與播種
梵谷曾在比利時礦區傳教一年,這更增加少年梵谷,對人生信仰的執著。荷蘭新教並不透過文字了解聖經,認為大自然是神的顯現。人應該懷著對現象的激情,深入沉浸在大自然之中。各種形式的藝術,都是通往神性信仰的具體手段。熱烈的奉獻藝術,無異是一種對宗教虔誠的職業。梵谷對米勒的拾穗者獨有所鍾,米勒透過大自然的人物,表現他對宗教信仰的虔誠與膜拜。梵谷如同米勒,梵谷藉著對大自然的濃稠彩色,對空寂靈性的嚮往,色即是空。梵谷的播種者被Silverman拿來與米勒的拾穗者比較,被人為是奉獻的現實主意之作。Silverman認為播種者,表現了梵谷追求的無限性。藉著種子與禾束象徵勞動的救贖,與生生不息的生命。梵谷誇大太陽,取代傳統畫像神性的光環。梵谷尋求渡向無限性、神性,也就是生命。這便是我開始說的:對康德來說,還有一層便是客觀實質的大自然目的性。我把它延伸解釋,便是α無窮的演化,或說阿耨多羅三昧三菩提,無上正覺,永遠的生命。最後謝謝我的老朋友家鼐多年前提供的資料:柏林蒼穹下- 一個數學家的文化隨想-
2011-08-13


拾穗者.jpg

http://imgsrc.baidu.com/baike/pic/item/d57e999465138654d31b7039.jpg

bozhonga.jpg

拾穗者

高更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

梵谷的播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