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nnen0026大自然的目的性
作為過渡現象界與本體界的康德美學

般若智慧
釋迦牟尼佛說人活在世上有生老病死的痛苦要除去痛苦需要用般若智慧了悟四聖諦三法印的道理藉著般若智慧使我們由十二因緣的幻相中過渡到沒有污染的清淨本性然後得以解脫基督宗教也藉著人的信仰使人由人間過渡到天上基督宗教藉著耶穌基督的血()與肉(麵包)使人與神合一西方哲學有不少哲學家論述過渡哲學的理論由此岸過渡到彼岸比如康德黑格爾叔本華海德格現在我們來說說徳國哲學家康德的過渡如何由現象界過渡到本體界如何藉著美由真過渡到善

現象與本體
徳國哲學家康德(22.04.1724-12.02.1804,Königsberg)把世界分為現象界(Phaenomena)與本體界(Noumena)現象界是經過五官感覺(Ästhetik)知性(Verstand)認識的世界也就是說人的經驗感性(Sinnlichkeit)與概念(Begriffe)合成的世界感覺像瞎子,知性像瘸子瘸子背著瞎子感性與概念的合作造就了現象界除了現象界我們觀心(Anshauung)到有一樣東西(Ding)它不屬於現象界它是自我存在的物自體(Gegenstande an sich selbst)這種物自體我們稱它為本體界(Noumena)這種本體我們不能用感性與概念來認識它

智觀
既然本體不能認識那我們又是如何觀心到這本體呢康徳說它是透過智觀(intellektuelle Anshauung)得到的康徳只是簡單這樣說它智觀這裡所指的是它的正面意思(positive Bedeutung)然而一開始本體界是相對於現象界的反面意義(negative Bedeutung)而提出來的就是說本體界是不由感性(Sinnlichkeit)與概念(Begriffe)造就的自我存在的物自體世界它不同於現象界現象界是經過五官感覺(Ästhetik)知性(Verstand)認識的世界本體界後來康德透過1788年出版的實踐理性批判來詳敘它實踐理性批判專門講人的本體也就是康徳先驗(tranzendentale)的道德論即善惡的問題

科學與幻相
除了實踐理性批判康德早在1781年也出版的純粹理性批判專門論述現象界首先講感性(Sinnlichkeit)與概念(Begriffe)就是說數學與物理學是如何建構起來的它是正確錯誤、真假的問題是科學真的問題說完科學真的問題純粹理性批判最後講純粹理性純粹理性論述形而上學形而上學的內容為1.世界在時間上有開始嗎在空間上有界限嗎2.有一不死的靈魂嗎3.有上帝的存在嗎康徳認為這些形而上學的討論只是一種理念(Idee)的討論它的討論內容只是一種幻象(Schein)並不是客觀的事實純粹理性無法處理這些客觀錯誤真假的問題就是說形而上學無法處理客觀錯誤真假的問題當然感覺與知性也不處理這三個問題後來康德就把形而上學的內容交給實踐理性批判去處理即道德論去處理

過渡的橋樑
純粹理性批判這本書處理科學的真假實踐理性批判處理道德的善惡康德認為科學的真假與道德的善惡之間是一道不可超越的鴻溝人們怎麼過度這鴻溝呢康德要在其間架起一座橋使現象過渡到本體這座橋樑便是人的先驗判斷力(tranzendentale Urteilkrft)它的內容便是大自然的目的性(Zweckmässigkeit der Natur)原理現在我們來說說康德在1890年出版的第三本書判斷力批判說說如何由真過渡到善它的根本原理大自然的目的性分成兩部分第一部份講主觀形式(subjective Form )的美感(Asthetik)第二部份講客觀實質(objective Material)的自然的目的 (Teleologie)

urteilkraft01.jpg

urteilkraft02.jpg


先驗判斷力
判斷力的一條根本原理大自然的目的性”(Zweckmässigkeit der Natur)它是一條反省的(Reflektierende)先驗(tranzendentale)的原理它是反省的原理意思是說它是開始於在現象中對個別事務反省而來的原理(一支草一點露,天生我才必有用.筆者加注)先驗原理是說它是普遍的(allgemeine)與必然的(Notwendigkeit)大自然處處存在著目的性大自然有這原理契合我們的認知它是一條整合的(Regulation)先驗原理它不像知性(Verstand)對經驗認識(Erkenntnisvermögen)所產生的自然律的一種建構性(Konstitution)原理也不像實踐理性(Vernunft)對欲望(Begehrungsvermögen)所產生的道德律的一種立法而是對世界感覺(Gefühl)而整合的一種整合性原理人具有的這種先天的先驗能力這種先天的先驗能力康德稱之為先天的先驗判斷力(tranzendentale Urteilkrft)這判斷力是一座由自然界過渡到道德自由的橋樑它是啟發性的(heuristisch)先驗判斷能力這種判斷力主要有两種,一種是主觀的(subjective)一種是客觀的(objective)前者是主觀形式的美學(Asthetik)後者是客觀實質的自然目的性(Teleologie)

美感與壯麗
主觀的有两種一種叫美感(Schönheit)一種叫壯麗(Erheben)甚麼是美感 美感是人的主觀判斷力對外邊事務(Gegenstand)的形式(Form)產生表象(Vorstellung)時的一種喜悅(Lust)或美好感覺(wohlgefallen)當這種表象變得無限之時它便由美感變為壯麗之美一朵花在自然界的和諧是是美感無限的宇宙和諧是壯麗之美這種無利害(interesseloses)的美好感覺(wohlgefallen)是一種大自然目的性的主觀形式(subjective Form)

美感與知性
美感(Schönheit)是外邊事務(Gegenstand)的形式(Form)對人產生表象(Vorstellung)對感覺(Gefühl)產生一種喜悅(Lust)這種喜悅(Lust)使主觀判斷力產生的一種美感(Schönheit).美感(Schönheit)不涉及概念的(Begriff),概念的(Begriff)知性(Verstand)的工作但美感(Schönheit)緊接著知性(Verstand)的概念美感藉著知性將過渡到現象界

壯麗與實踐理性
壯麗(Erheben)是外邊事務(Gegenstand)的形式(Form)這種形式是沒邊際的也可說是沒有形式的形式沒有形式的形式對人產生表象(Vorstellung)對感覺(Gefühl)產生一種喜悅(Lust)這種喜悅(Lust)使主觀判斷力產生的一種壯麗(Erheben) 壯麗緊接著實踐理性(Vernunft)即理念(Idee)壯麗藉著理性將過度到本體界

美感.欲望.愛情.道德.自然律
美感(Schönheit)是外邊事務(Gegenstand)的形式(Form)對人產生表象(Vorstellung)對感覺(Gefühl)產生一種喜悅(Lust)這種喜悅(Lust)使主觀判斷力生的一種美感(Schönheit)
欲望是外邊事務(Gegenstand)的實質(Material)對人產生表象(Vorstellung)對感覺(Gefühl)產生一種喜悅(Lust)這種喜悅(Lust)是實踐理性(Vernunft)里欲望的喜悅
愛情是外邊事務(Gegenstand)的形式(Form)與實質(Material)對人產生表象(Vorstellung)對感覺(Gefühl)產生一種喜悅(Lust)這種喜悅(Lust)使主觀判斷力產生的一種美感(Schönheit)愛情是外邊事務(Gegenstand)包涵實質(Material)的美感
道德是是實踐理性(Vernunft)對欲望的立法
自然律是知性(Verstand)對經驗認識(Erkenntnisvermögen)的建構

http://www.taiwannet.de/members/urteilkraft/urteil3.jpg自然目的性
我們說完了主觀形式的美感與壯麗這種主觀形式是不涉及純粹理性批判的概念(Begriff)也不涉及實踐理性批判的理念(Idee)雖然美感緊靠純粹理性批判的知性(Verstand)壯麗緊靠實踐理性(Vernunft)美感還未完全過度到純粹理性批判的概念壯麗還未完全過度到實踐理性批判的理念

完全過度到概念與完全過度到理念的是自然目的性(Teleologie)它連結了概念與理念連結了知性與實踐理性自然目的性把自然過度到自由現象界過渡到本體界把自然律與道德律連接起來自然目的性涉及了概念與理念它便由主觀形式變為客觀的實質它是判斷力的第二個主題客觀實質的自然目的性(Teleologie)

這樣說來判斷力(Urteilkrft)批判的自然目的性(Teleologie)與純粹理性批判知性(Verstand)的概念(Begriff)與實踐理性(Vernunft)理念(Idee)又有甚麼分別 純粹理性批判的知性(Verstand)的概念(Begriff)是建構性(Konstitution)的原理實踐理性批判的實踐理性(Vernunft)理念(Idee),是立法的而判斷力(Urteilkrft)批判的自然目的性是反省的(Reflektierende)的原理是啟發性的(heuristisch)
(Montag, 1. März 2004)(17.06.2012)


(左圖取自德國哲學叢書d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