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學的啟蒙內涵

依照德國哲學家康德(1724-1804)的定義,啟蒙是離開自我缺失的幼稚,幼稚是一種無能,無能是知性無法服務於別人。 Aufklärung ist der Ausgang des Menschen aus seiner selbst verschuldeten UnmündigkeitUnmündigkeit ist das Unvermögensich seines Verstandes ohne Leistung eines anderen zu bedienen。我曾經把它延伸解釋:啓蒙是人以知性Verstand與理性Vernunft不斷的自我教育與成長。這個解釋有兩個特點,一是自我教育,就是說,不是別人對你的填鴨式教育,而是自我啟發式的成長。第二個特點是知性與理性,就是說把外邊得來的感性經驗,都加以邏輯的整理,藉著這種方法不斷的自我成長,離開幼稚與無能。現在我又依照陰陽學,把康德的啟蒙深化為三個內涵:知性的自我啟蒙;人類實踐理性由自我到自性的啟蒙;人類對大自然目的性的自性啟蒙。


我把人的認識對象分為現象界與本體界。在現象界中,人的認識可以由後天的經驗到先天的邏輯,也可以由邏輯到經驗。經驗與邏輯互攝而成知性,構成人的知識界,知識界的內涵是可以驗證的,比如物理學的宇宙爆炸膨脹理論,生物學的基因遺傳理論。經驗與邏輯的互攝而成知性,稱謂人類共同知性的自我啟蒙。人由知識界提升到理性界,理性界的內涵是無法驗證的,比如上帝無中生有的理論,冥冥之中有神明的說法。理性界可分為純粹理性與實踐理性,純粹理性處理人的認識,實踐理性處理人的道德行為。純粹理性由現象界進入本體界,純粹理性捨眼、耳、鼻、舌、身、意,藉智慧由現象界進入本體界,於是本體界是不可說的,空無的,神秘的。本體界與現象界的關係:本體界即現象界,現象界即本體界;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神秘即理智,理智即神秘;陰陽學說它是陰即是陽,陽即是陰。

除了純粹理性由現象界進入本體界,在本體界中也可以藉著實踐理性,找到自我與自性。人藉著實踐理性自我反省,找到自我。自我是人的慾望,是人的潛意識,它來自不可捉摸的本體界,自我慾望潛意識表現在現象界,於是陰陽學說自我為陽中之陰。人藉著實踐理性找到自性,自性是人的良心,它存在本體界,散發著可循的理路,理路散發在現象界中,於是陰陽學說自性為陰中之陽。自我的具體是人的慾望,自性的具體是人的良心,自我與自性的互動關係:實踐理性要求自我服從自性,慾望服從良心。但人不一定會接受實踐理性的要求,所以自我與自性就產生矛盾與互補的關係。如果人的自我與自性有矛盾,那人便是沒有道德的行為;如果人的自我與自性互補,那人就是有道德的行為。於是自我與自性的矛盾與互補,便產生道德的向上提升與道德的向下沉淪。為了防止向下沉淪,防止慾望無限制的氾濫,人類發展出政治的製度,用法律來強制規範人的行為,社會也發展出習俗的規範來約束人的行為。政治與法律是用來規範社會,但也可能被用來排除異己。習俗的規範也可能阻礙人性的發展。政治、法律、習俗的功能是相對的,不像自我的慾望與自性的良心是絕對的。

以自我為中心,個人的慾望以利益為中心,於是形成社群,形成自我、家庭、民族、國家、世界等社群。社群內可能有矛盾,將以理性、慈悲互補而化解。社群間也可能有矛盾:層次的矛盾與平行的矛盾。比如我的家庭與國家的矛盾是為層次的矛盾,我應該先考慮家庭的利益,還是國家的利益呢?這是層次的矛盾。還有平行的矛盾,比如國家與國家的的矛盾,我應該效忠美國,還是應該效忠中國呢?這是平行的矛盾。無論層次的選擇,還是平行的選擇,都根源於人性自我的慾望,還受到後天成長環境的養成。無論層次的選擇,還是平行的選擇,本身無對錯好壞可言。社群為了社群的利益,於是採取彼此聯合或鬥爭。合縱與連橫的矛盾鬥爭,以利害為本質,即自我慾望為本質,矛盾鬥爭將永無止境。只有由慾望利害提升到良心公義,才能化解層次與平行的矛盾。當人由慾望利害提升到良心公義,人當立足自我慾望,易位思維,尊重其他社群的慾望,共同提升到良心公義,此為人類實踐理性,由自我到自性的啟蒙。在人類的整體進化過程,它的演化是遲緩而久遠的,自我與自性的矛盾與互補是永遠的。自我慾望可提升到與自性良心的矛盾與互補,它是惡與善的定義,人的本性無善惡,本性是慾望與良心,兩者矛盾為惡,兩者互補為善,這便是人類先驗的道德內涵。

道德屬實踐理性,它與純粹理性間,有一道鴻溝,由美感與大自然的目的性連接。追求美感與追求終極是人的天性,追求終極的內涵是大自然的目的性,包括有神論、無神論的宗教信仰,與人文主義的信念。大自然的目的性,來回於純粹理性與實踐理性之間,或說現象界與本體界之間,或說空色之間,或說理性與神秘之間。陰陽學說,美感與大自然的目的性在陰陽之間螺旋的轉動,大自然的目的性是進化的,它的進化痕跡一方面儲存在陽界的基因中,另一方面也可說它存在陰界的自性中。宗教信仰的歷史痕跡,從外在的物化信仰、擬人信仰、到內在的去偶像淨化,這些必然演化的過程,一直在理性與神秘之間輪轉。有的思想家偏重陽,偏重理性;有的思想家偏重陰,偏重神秘。理性與神秘可易位思維,不偏陰不偏陽,形成大自然目的性的周流,此稱謂大自然目的性對人類的啟示,或人類對大自然目的性的自性啟蒙。它永無止境,它一方面屬於基因科學理性的,一方面又屬於潛意識神秘的,它使美感與大自然的目的性有跡可循,陰陽學簡說它:一陰一陽之為道。 20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