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與主權
孫子兵法
在網路上有一篇文章,是介紹孫子兵法的國際會議.那時剛好美國在科索沃打了中國大使館.在會議過程里,很多人談到人權與主權的問題.是個有趣的問題,順便復習一下孫子兵法.孫子兵法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兵書.依照史紀的記載,孫子是春秋時代的齊國人,把孫子兵法十三篇獻給吳王,並在吳王的面前,練過女兵.吳王重用了他,西破強楚,北威齊、晉,顯名諸侯.
孫子兵法的主要精髓,是道家知其雄,守其雌的精神.具有很強的辯証觀念.我們錄取一些原則性的觀念,放在這裡:
1強的時候,要故意示弱的給敵人看: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2攻敵人的弱點,避敵人的強勢: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3打戰前要精準的計算敵我的強弱: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4要不戰而屈人之兵: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5善用計謀: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6知彼知己,才能百戰百勝: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戰不貽﹔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貽。
主權的歷史
讀完孫子兵法,現在我們回來談人權與主權,主權的概念是由歐洲發展起來的.在中世紀的封建社會裡,君是君、臣是臣.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國王、諸侯與自治都市都是各行其是的,沒有主權的問題.在春秋與戰國也沒有主權的問題.
後來從中世紀發展至近代的歷史過程中,到了16,17世紀,權力漸漸集中於國王一身.國王的權力產生了主權的概念,這個主權的概念顯示出國王的權力,對外是獨立於羅馬的教皇權,對內則對於國內的封建諸侯具有最高性。
到了18世紀,在近代國家產生的過程中,權力不斷集中於國家,使得國家的主權據以成立.這時候,國家主權的理論有兩種,一種是主權在民people,一種是主權在國家nation.
主權在民,就是主權在人民本身,政府不是具有絕對權威的主體,而只是執行人民意志的機關.政府的領導者及其議會,透過民主制度,由人民直接選出.主權在國家的領導者及其議會,不必由人民直接選出.現在在歐洲,主權在國家慢慢趨向於主權在民.
民主國家也好,專制國家也好,都是在施行國家主權,國家主權都是獨立的.不同的是,民主國家的主權在民,專制國家的主權在國家.
人權宣言
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世界人權宣言.他的第一條說,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他們賦有理性和良心,並應以兄弟關係的精神相對待.就這一條,已經把甚麼是人權說的很清楚了.
人權與主權
說過人權與主權,它們的關係是甚麼呢?是矛盾呢?還是互補呢?我們透過哲學的觀點來了解它.我們以左邊圖示的下半部[pvP(p)]表示主權,以上半部[a'vA'(a')]表示人權.人權是天生的,人生而自由,人有天生的理性與良心.主權是以人性的欲望為基礎,人為了個人的利益,透過契約,組成國家,透過民主制度表現民意,表現國家主權在民.主權在民的主權與人權是沒有矛盾的,是互補的.
如果主權不在民,而在國家.那這個國家有可能是專制的.專制的主權在國家,這個主權與人權便可能是矛盾的.200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