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統一的基石-德國古典哲學
-費希特告德意志民族書與人的使命

0

浦郎克常數
我們上中學的時候,我們的物理老師,就教我們有電子、質子、中子、光子..,它們統稱爲粒子。我們以時間t、空間x、質量m的物理量來描寫這些粒子。我們也知道有水波、聲波、電磁波..,它們統稱爲波,我們以波長l、頻率ν來描寫它們。我們又問,光是粒子還是波呢?我們的老師就會說,我們可以以粒子來描寫光子,也可以以波來描寫光波。光一方面具有粒子性,另一方面具有波動性,看方便來描寫它是粒子還是波。波與粒子是兩個不同的物理系統,它們之間沒有任何矛盾,它們是互補的關係,光具有波與粒子互補的二象性。後來物理學家又發現,不只光具有二象性,所有其他的波與粒子都具有二象性。德國物理學家Max Planck,在1900那年把波動性與粒子性的關係聯接起來,即h=E/ν。其中E是粒子性的能量, ν是波動性的頻率,而hPlanck常數。就是說物理現象的粒子性與波動性,有一個常數的關係,就這樣開始了二十世紀量子物理學的歷史。

測不準定律
然而真正使量子物理學進入廣泛深入實驗的,卻是Heisenberg的測不準定律,它使古典物理學,由純依靠因果律,轉而依靠因果律與概率的量子物理學。Heisenberg的測不準定律關係式如下: 
xph

tEh

第一個關係式的意思是說:

我們作實驗時,如果觀察到的空間x越準確,那麼動量p就越不準確。

第二個關係式的意思是說:

我們作實驗時,如果觀察到的時間t越準確,那麼能量E就越不準確。
我們問:難道上面物理量每組的關係,都不能同時是準確的嗎?上面的關係式回答:只要我們在作科學實驗,同時準確的觀察便是不可能的。

原因是什麼呢?

因為被觀察的世界是微觀世界,我們使用的測試工具大於被觀察的東西。無論如何設計,工具都比被觀察者還要粗慥。所以說:物理現象不能被準確觀察到,都是因爲觀察工具引起的。我們觀察物理現象,一定要靠工具(當然也包括人的官能。)所以物理量的測不準,是必然的物理現象。


物質與精神的二象性
把世界分爲現象界Phaenomena與本體界Noumena。現象界的內涵是因爲人的感性Aesthetik知性verstand與理性Vernunft的功能而認識得來的,康透過感性與知性,爲西方近代科學,建立起數學與物理學的理論基礎。然而康又說理性並不能建立可以驗證的科學知識,理性的功能只能推論出不能驗證的哲學,或者說形而上學。哲學的內涵可能屬於現象界(純粹理性批判的先驗幻相tranzendentale Schein,也可能屬於本體界(實踐理性批判的道德法則)
我們前面所說的物理學波粒二象性微觀世界的測不準定律的關係式,都屬於現象界可以驗證的物理知識。哲學是在可以驗證的科學基礎上,再繼續推論。比如在物理學光的波粒的二象性基礎上,推論說:粒子就是物質,波就是精神;光的靜止質量爲零,人的精神是沒有質量的;人的精神是電磁波,可心電感應;物理學的觀點粒子與波的二象性,粒子與波永遠互補;哲學的觀點,人是物質精神,一體的兩面,物質與精神永遠互補存在;物質與精神只是方便的說法,正如波粒二象性只是方便的區分。這樣的哲學推論是不能科學驗證的,只可當作現象界理性推論的內涵。

道德法則與緣起性空
哲學的推論不只限於現象界,也推論到本體界。康實踐理性批判(1788),就在本體界那裏,建立起自由意志道德的實踐法則。我曾說,實踐理性在不可認識的彼岸,展開了道德法則。就像黑夜裏(In),燈塔(實踐理性)發出了光芒(道德法則)。光芒道德法則是陽(An),是黑夜裏(In)的光芒(An),我簡約康得的實踐理性即道家的陰中之陽。
在本體界那裏,建立的自由意志道德實踐法則,屬於道德倫理學,內容是極爲豐富的。佛學也在本體界那裏,建立空性的理論,但它並不屬於道德倫理學,佛學性空是要達到我空法空的涅槃境界,它不思善不思惡。
的本道德論與佛學的性空是兩個不同的境界。只有到康的判斷力批判(1790,闡述了大自然的目的性,與佛學的中觀論真空妙有,它們才有共同的異曲同工。佛學的中觀論不偏緣起,不偏性空的真空妙有,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量壽佛如來神力判斷力批判,連接了現象界(純粹理性批判)與本體界(實踐理性批判),成爲周流不殆的大自然目的性。

德國古典哲學
是德國哲學的最高峰,他四平八穩的闡述人類精神內涵。德國還有一個最有名的哲學家黑格爾(1770-1831),他便是德國唯心主義的集大成。把世界分成為現象界與不能認識的本體界。黑格爾認為既然本體界不能認識它,何必談它。於是他在他的哲學體系中就取消了本體界。然後用邏輯Die Logik、自然哲學Die Naturphilosophie、精神哲學Die Philosophie des Geisters的辯證來解說他的哲學。透過辯證法,他把康的三部,分別講真、善、美的批判哲學,都辯證在他的唯心體系中。無可懷疑,黑格爾是唯心哲學的集大成。爲何說集大成呢?因爲在康得與黑格爾之間,德國還有過渡性的唯心主義者,他們是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 1762-1814)與謝林(Schelling 1775-1854)。我們等下再來介紹費希特,他並不是那麽有名,然而他的哲學卻是近代德國思想的星星之火,我說它是西方淨土的曇花。
黑格爾同時在耶拿大學的,還有叔本華(Schopenhauer 1788-1860),他接受康本體界的觀念,他認爲那本體就是意志,或說欲望。這個欲望是人類痛苦的因由,叔本華認為取消痛苦,暫時可以透過藝術,而根本的解決辦法是禁欲。叔本華的名著叫:作為意志與表像的世界 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但極力反對黑格爾,因為黑格爾取消了康的本體界。叔本華的哲學,很明顯是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叔本華的哲學並沒有受到當時主流思想--唯心主義的認同,叔本華只是單打獨鬥。然而他死後,他的哲學卻受到尼采的激賞。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接受叔本華的意志形上學,即接受本體即意志的看法。然而尼采並不接受叔本華把自由意志,與基督教的拯救說或救贖說結合在一起,更反對基督教的愛與慈悲說,他說上帝已死。他把叔本華的意志肯定,變為他的權力意志 Der Wille zur Macht 然後在這基礎上創建新人類,這便是尼采的超人Uebermenschen。尼采的權力意志,影響了德國國家主義希特勒的政治思想,造成人類的悲劇。或許我們這樣說太單純了思想的複雜性。我們應該多說點思想互相影響的多元關係。

費爾巴哈的火流

德國古典哲學,除了上述的名家,還有一個甚爲重要的唯物論者,他影響馬克思,成就共産主義唯物論;也影響尼采的超人理論。他就是哲學家費爾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 18041872)費爾巴哈生活在啟蒙運動後不久的古典哲學時代,他在黑格爾那裡學到辯證法,然而他反對黑格爾的唯心論。他批判唯心論,不從黑格爾著手,而從唯心論的老祖宗柏柆圗開始。費爾巴哈對柏柆圗理念世界的形成提出解釋。
柏柆圗認為人事間的一切都不是完美的,但有一個完美的世界,那便是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人事間相對的真善美,都是從理念世界流露出來的。費爾巴哈說,柏柆圗怎麼會這樣想呢?因為柏柆圗對人的自我否定,然後辯證到一個肯定的世界,即完美的理念世界,把理念世界說成至真至善至美。接著費爾巴哈又說,理念世界根本是不存在的,那只是人的幻想。
受到費爾巴哈的啓發,尼采認為,既然柏柆圗理念世界不存在,它只是人的幻想,然而理念世界是那麼完美。於是尼采結合費爾巴哈的啓發與叔本華的本體意志,而認爲不完美的人可以超越到像柏柆圗理念世界那樣完美的境界。他把理念世界的不存在,說成上帝已經死亡,把人可以超越像理念世界那樣完美的境界,說成超人。人要像上帝那麼偉大,尼采是十足的人本主義者,他要人由人間超越到天上。
除了尼采,還有另一位人本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馬克思。馬克思從黑格爾那裏學到辯證法,從費爾巴哈那裏學到唯物論,成就哲學的唯物辯證論。馬克思以經濟政治學的手段,從另一個方向要來完成人本主義的偉大,他要把美好的理念世界,從天上帶回人間。就是說透過共產主義,把人間變成天堂。共產主義也好,尼采權力意志的追隨者-希特勒的國家主義也好,應該都是人類的悲劇吧!

西方淨土的曇花
現在我們來說說,費希特的告德意志民族書,它是德國民族主義的濫觴。我們也說說他的人的使命,它是從我空到法有的重要著作。兩本書都是德國思想的星星之火。告德意志民族書,燃燒了德國原野,一直到今天,它的餘灰還在閃爍;人的使命,卻只是西方淨土的曇花,但也爲黑格爾的唯心論開了先鋒。
費希特的人生以1800年爲分界,他有兩個完全不同的人生階段,兩個完全不同的思維內涵。前一階段在耶那,他是個哲學家。1791年,他前往Königsberg拜見康德,他把他的著作,試評一切天啓Versuch einer Kritik aller Offenbarung,拿給康德看,康德讀後大加讚賞,不僅贊助出版了這篇文章,還推薦費希特前往大學任教。1800費希特著有人的使命Die Bestimmung des Menschen。這本書從懷疑到知識,然後到信仰。他像笛卡爾的沈思錄一樣,掏空自我,從自我ich開始,自我的本體,自我的空性,我空,西方淨土好像就要展開,但只是曇花一現。接著費希特就從我空流到法有nicht ich ,他的法有沿著康德的實踐理性的路子,像是黑夜裏的燈塔(實踐理性)發出了光芒(道德法則)。不只思維,還要實踐,這便是費希特人的使命。當然費希特接受康得,也爲黑格爾的唯心論開了先鋒。
後來費希特被攻擊是個無神論者,迫使他離開耶拿大學,遷居柏林。費希特在柏林最初幾年,只是鬱鬱不樂,完全變了另一個人。1806年拿破侖滅了在維也納的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1807年,費希特在法軍佔領的柏林,發表了著名的告德意志民族書Reden an die dt.Nation 。他提出德國民族比其他民族更爲優越的觀念。告德意志民族書的思想,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費希特一人的發明。它是啓蒙運動以來,經過無數思想家文學家互相激蕩出來的。德意志千捶百煉了兩百年。沒有思想文化的民族,要建立一個高貴有尊嚴的國家是不可能。費希特告德意志民族書,這個演講爲俾斯麥1871的德國統一作了準備,但也爲希特勒的國家社會主義,種下了禍根。民族主義是一把雙刃的利刀,沒有它,一個國家只是徒有形式的稻草人;過分的民族主義,又叫人瘋狂,而不自知。

幻夢天鵝湖
剛性的德國文化,理性的日爾曼民族,德國人是一個Sympathisch的族群嗎?它使我想起1871俾斯麥在巴黎凡爾賽鏡宮,宣佈德國統一前的一位巴伐利亞國王路易二世Ludwig II von Bayern。他是如此的不識時務,當時德國的局勢,俾斯麥的鐵血手腕,統一是必然的趨勢。然而軟弱的路易國王,卻仍執著巴伐利亞的獨立。在今天我們看來,巴伐利亞的獨立與與德國的統一,並無多大意義。然而當時的路易國王卻是天人交戰,歷史是無情的。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盡期。路易二世雖然是國王,是政治人物。然而他的歷史定位應是他的宮殿藝術,全世界的人們來造訪他的天鵝堡。沒人會有興趣他與普魯士有何關係,沒有人會興趣他與俾斯麥一起加冕。我們回頭看看半山腰,藍白相配的天鵝堡,夏天的阿爾卑斯山麓,黃昏寧靜,山氣真。對路易二世的內心世界來說,政治與宮殿,或許都不是真實的。那麽他的真實世界是什麽呢?他的西西表妹嗎?或許也不是,那那又是奢麽呢?(03.09.08)2012.07.17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