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h1

緣起性空
的智觀與佛學五教止觀

緣起性空
把人的認識分爲感性知性與理性,然後由感性與知性,爲西方近代科學,建立起數學與物理學的理論基礎。他認爲在感性知性以後,理性所推論出來的形而上學,站在純粹理性的立場,它只是人類的先驗幻相tranzendentale Schein。先驗幻相亦有其價值,它引導人,藉著理性的智觀intellektuelle Anschauung進入接觸物自體Ding in sich。然後發現物自體並不能執著Begreifen,它無法形成觀念Begriff,所以康說,物自體是不能認識的,我們不能對它說什麽,它只是X

緣起性空是佛學的根本理論,我把康不能認識的X,類比爲緣起性空的性空(禪說不可說),性空是佛學的實相。而佛學緣起性空的緣起,佛學把它當成幻相,佛學的幻相,就是我們所說的現象世界,它是康的感性知性的內涵,也就是數學物理學,西方人說它是真實的。康說的真實,佛學說它是幻相。而康說的幻相,佛學說它是實相。康與佛學各有相反的定義與內涵。我不說真實與幻相,我用AnIn表示。AnIn是人思想的架構,它是變數。比如An可以是真實,也可以是幻相。我以An表示康的現象世界與佛學的緣起,以In表示康的物自體與佛學的性空。

實踐理性
的純粹理性,雖然不能認識物自體。但康另一本書實踐理性批判,卻在物自體那裏,建立起自由意志道德的實踐法則。純粹理性與實踐理性,各司現象界與物自體界。它們之間是一道不可超越的鴻溝。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道鴻溝,康1790年又寫了判斷力批判,闡述大自然的目的性。並由自然之美與壯麗之美,連接現象界與物自體界兩界。我把這周流不殆的大自然的目的性,類比爲佛學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覺。你如果難於瞭解它的意思,那我們就說:康這大自然的目的性,或佛學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上帝!真的!它就是這樣,我用T表示他。現在我們依華嚴宗的杜順和尚的五教止觀,來說說大乘始教唯識論大乘終教法華宗(天臺宗)大乘頓教禪宗大乘圓教華嚴宗,他們是如何的解釋性空緣起,如何聯接緣起與性空。康如何聯接現象與本體兩界。佛學與康,又有何異曲同工。


大乘始教
大乘始教,指的便是玄奘的唯識論,唯識論講八識與三性。
1.八識:
人用八識為工具認識世界,可分成三部份:
i.
前六識:眼,,,,,。我們類比它爲康的先驗感性。
ii.
第七識:末那識,意譯為意,有思量之義。我們類比它爲康的先驗知性。
iii.
第八識:阿賴耶識,譯為異熟。或曰種子識。分兩種,有漏種子與無漏種子。我們類比它爲康的超越理性。

2.三性:認識的內容有三性。即
i.
依他起性,
依因緣而生的一切萬法,並說它是由眼耳..等六識所產生的認識內容。我們類比它爲康的先驗感性。
ii.
偏計所執性,
妄情所執,並說它是由末那耶識所產生的內容。我們類比它爲康的先驗知性。
iii.
圓成實性,我們類比它爲康的超越理性。
唯識論的前六識與第七識,或者說三性的依他起性與偏計所執性,我統稱它爲緣起。它就是康的先驗感性與先驗知性所認識的現象界。
唯識論的第八識阿賴耶識,或者說圓成實性,我統稱它爲性空。它就是康的超越理性,它指向本體界。
唯識論如何聯接緣起與性空,它沒深入著墨。
唯識論把人的認識層次,基本定下來,它與康的純粹理性批判,功能相似。只是康更邏輯,更清晰地說不能用知性Verstand 認識自立體,於是自立體便是佛學的空性。它也就是唯識論的阿賴耶識,種子識,圓成實性。康並沒有否定理性的功能,沒有否定意志自由的形而上學。

大乘終教
大乘終教指的是法華宗。法華宗又稱天臺宗,天臺宗有重要著作,即大乘止觀法門。大乘佛教的法空觀念,到了大乘止觀法門,已漸明朗。止就是本性,當然就是我空。觀指的是:以本性觀看世間的一切變化,觀看客觀世界的變化。其變化皆為染,轉染成淨便是空,即是法空。法空是外在的,是空,但不是頑空。這裏的我空與法空,指的都是無我與外物的本體。本體是唯一的,就是佛法身,它透過相、用,即化身、報身是無礙的,而且周流不殆。大乘始教與大乘終教的主要分別在:大乘始教只限在我空,而大乘終教已經把我空與法空聯上了。

摩訶止觀
摩訶止觀是智者大師(智顗(538-594)所著,是天臺宗止觀法門,修行實踐的重要根據。它根據如來藏(類比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有有漏種子與無漏種子,而如來藏也有淨染。止觀法門的重要名言:一念三千。止於一念而觀三千。一念是我,是定的功夫;三千是法,是慧的功夫。從我到法,從止到觀。分成十地,即六道三乘一佛,六道三乘一佛皆具淨染。如此六道三乘一佛,便有沈浮,在十地界沈浮。而且止觀法門根據中論的三是偈:一切因緣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觀道。我可以以空,以假名,以中觀,止觀我與法。於是便是我空我有,法空法有的緣由。天臺宗圓融如來藏淨染於十地界,圓融十地於中論三是偈,自判圓教,華嚴五教止觀說它爲大乘終教。注

大乘頓教
大乘頓教指的是禪宗。禪宗的重要經典是壇經,它描寫六祖慧能的故事。胡適之考證說,壇經是慧能的弟子神會系統的弟子所寫的,壇經把慧能神化了。慧能後來以金剛經解說禪宗。金剛經解說,如何由緣起到性空,又由性空回到緣起。由現象到本體,又由本體到現象。禪宗不立文字,更不費神談理論,不談理性形而上學,尤其頓教禪宗更是如此。但禪宗卻有許多公案的美感文學。我們說,禪宗透過公案美感來回緣起與性空,透過公案美感來回現象與本體。禪宗輕視理論,公案美是美矣,但對很多人卻是摸不著頭緒。這摸不著頭緒,深增其神秘性,這是頓教禪宗的特點。


T4.gif (1950 Byte)大乘圓教
大乘圓教指的是華嚴宗自己。華嚴宗創始人杜順和尚著華嚴法界觀門。華嚴法界觀門說出了法界的結構,Sein的結構。它的內容爲:真空觀第一,理事無礙觀第二,周偏含容觀第三。


真空觀講色與空,即康的現象與本體的關係,華嚴法師澄觀說:空色無礙。
理事無礙觀,講邏輯與經驗,即康的知性與感性的關係,杜順和尚說它理事無礙。
周偏含容觀,由理慣穿本體,然後回到現象,連接經驗,杜順和尚說它事事無礙。
杜順和尚說真空觀,解釋空色的關係說:會色歸空,明空即色,空色無礙,泯絕無寄。
杜順和尚說理事無礙,解釋理事的關係:存亡逆順,通有十門。1.理遍於事。2.事遍於理。3.依理成事。4.事能顯理。5.以理奪事。6.事能隱理。7.真理即事。8.事法即理。9.真理非事。10.事法非理。
理事的關係,其他佛學派別是不太說的,這算是華嚴法界的特色,華嚴宗法界結構的特色,這特色在康現象界的感性與知性,邏輯與經驗的結構是極爲重要的。杜順和尚十個理事無礙的關係,就是康現象界的感性與知性的關係,其實它們的關係不必一定是十個。

周偏含容觀,杜順和尚說它事事無礙。杜順和尚說,事如理容,遍攝無礙,交參自在,也有十門:1.理如事門。2.事如理門。3.事含理事無礙。4.通絕無礙。5.廣狹無礙。6.遍容無礙。7.攝入無礙。8.交涉無礙。9.相在無礙。10.普融無礙。事事無礙的關係,其實是空事互攝的關係,也就是現象與本體,知性與感性,互相辯證的關係。它們的關係不必一定是十個。

五教止觀總結
杜順和尚的五教止觀,說小乘教,法有我無,就是說現象世界是存在的。唯識論完整的說出人的認識結構。華嚴宗的華嚴法界觀門,完整地說出了法界的結構。天臺宗從止到觀,即從我展開到法。我:從我有到我空;法:從法有到法空。爲我空,作了完整的周流。禪宗以美感飛躍於我有之間。
人可以以有的觀點看世界,它便是法有。也可以以空的觀點看世界,它便是法空。以有或以空看世界,是人觀點的互補,是世界的二相性,法的二相性。(但不是物理學的波粒二象性,也不是人文科學的宏觀與微觀。注1)法的二相性就是真空妙有,也就是緣起性空。一樣的,人可以以有的觀點看自己,它便是我有。人可以以空的觀點看自己,它便是我空。以有或以空看自我,是人觀點的互補,是自我的二相性,我的二相性。二相性就是真空妙有,也就是緣起性空。我與法統稱SeinSein的二相性就是真空妙有,也就是緣起性空。
(21.08.2008,農曆21.07.08,爲紀念我父親忌日) 2012-7-22整理)

注1(但不是物理學的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皆屬物理現象,宏觀與微觀皆屬人文科學現象。當然我們也可以以空的觀點看波粒,或以有的觀點看波粒,波粒一樣具有空有二相性。但二象性與二相性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問題,物理學波粒二象性,與宏觀微觀皆屬現象。真空妙有二相性一爲現象,一爲本體。緣起性空二相性一爲現象,一爲本體)

注:今年春天我回臺灣,我的姑丈來看我,他說我臨走前,沒再請我吃飯,不好意思。我說不要吃飯,聽他最近閉關回來,請他談談他的心得。於是他就非常認真的述說,他的見證如癡如迷,他的親身經驗,講得真得非常非常的好。他的述說,我好像想起了好多年前讀過的書。我跟姑丈說我從前讀過止觀法門,它的方法,很像是姑丈現在親身的見證,只是我想不起來,那書的作者。姑丈馬上說出天臺宗一祖二祖三祖文思文慧智者大師的名字。我最近讀到牟宗三先生的著作,它極力推崇天臺宗的佛學,我再讀呂澄先生的中國佛學源流略,我覺得天臺宗止觀法門,確是定慧修行實踐,很好的方法。天臺宗又根據華法經說法,華法經是很人性化的經典。配合止觀法門與華法經,對修行實踐應該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