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自然律、因果輪迴與緣起無我
自然律
自然律是科學的根據,它的方法包括牛頓的因果律,即古典物理學;也包括數學的概率,即量子物理學。康德認為自然律來自先驗的範疇與後天經驗,因為先驗,所以自然律是必然的。但自從相對論被發現,與量子物理發展後,過去的科學知識卻被修正了。於是哲學家Popper提出了可否定原理(Falsfikationsprinzip):沒有任何一個科學命題是永遠絕對的,任何命題都必須接受挑戰,科學命題只具有相對的意義。雖然這樣,我們還是習慣的的說,自然律是必然的,它具有相對的穩定性,這種思想,在相對論與量子力學被提出後,更具現實意義。無論康德的先驗理論,還是Popper的可否定原理,都否定歷史上各種類型的懷疑論(從希臘哲學家Gorgias的懷疑論到英倫休姆的懷疑論),歷史上的懷疑論主要是針對科學的自然律而言。除了科學的因果自然律,歷史上也發展過人文的因果觀念,自然因果律與人文的因果觀念,它們關心的是兩個不同的範疇。
婆羅門的因果輪迴
因果輪迴的觀念,開始於印度奧義書(西元前10~5世紀),後來成了婆羅門教的重要理論,奧義書的最主要思想是梵我一體。宇宙的萬事萬物都在大梵中,大梵也在萬事萬物中,萬事萬物即大梵。自我因為離開大梵而輪迴,自我必須修煉,成就解脫,才能再回大梵。而輪迴與解脫的理論根據是什麼呢?那便是因果輪迴。婆羅門教最重要的一個命題:自我是永久不會死亡的靈魂,這個不死的自我,或說靈魂,離開大梵後,便在輪迴中作業,因作業,種了因,而有果報。因為種了因,而有果報,於是便產生自我的輪迴。由種因有果報而輪迴,這個婆羅門的理論,在宗教歷史的流傳演變中,後來便演化成了一般世俗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德觀念,與前世、今世、來世世俗的宗教信仰。原來婆羅門並不具如世俗強烈的道德意義,婆羅門更重要的觀念,在於自我靈魂,藉因果的修煉,遠離輪迴而成解脫,回歸大梵。因果輪迴原來是婆羅門教的的宗教信仰。而且婆羅門還認為只有婆羅門階級,才能修煉成解脫,而回大梵,而其他種性,無法修煉成解脫。
佛教的緣起觀
婆羅門教認為只有婆羅門階級才能得解脫,釋迦牟尼認為眾生平等,他說人人都可得解脫,在當時社會,這是不同於婆羅門教的革命式宣言。而且釋迦牟尼佛從理論上否定了婆羅門的自我不死靈魂的說法,他提出無我的觀念;釋迦牟尼佛也反對婆羅門的因果輪迴信仰,而提出極富哲學性的十二因緣說法,後來十二因緣的理論,演化成了佛學的緣起性空的學說。釋迦牟尼問人為什麼會有自我因果輪迴的想法呢?釋迦牟尼說因為人的無明,他在十二因緣中提出無明的觀念。釋迦牟尼初悟道後,提出三類重要理論:十二因緣、八正道、四聖諦。釋迦牟尼在四聖諦中說:人生是痛苦的,為什麼會痛苦呢?因為人的無知(即無明),因為我們誤會有一個永遠存在的自我,自我的靈魂。誤會這個靈魂在生、老、病、死的痛苦中輪迴。釋迦牟尼告訢我們,其實我們並沒有永遠的自我,自我只是地、水、火、風暫時的聚集。而不死靈魂只是色、受、想、行、識五蘊的幻相。地、水、火、風暫時之聚集也好,色、受、想、行、識五蘊聚集的幻相也好,都是因緣所集成的幻相想法,釋迦牟尼佛否認婆羅門自我不死靈魂的說法。相對婆羅門的因果,釋迦牟尼提出緣起的觀念。婆羅門的因果與釋迦牟尼的緣起觀念是不一樣的。因果輪迴是串聯的;緣起觀念是並列的。因果有前因後果;緣起是此有彼有,此無彼無,只有互相的關係,沒有前因後果。或許我們可以類比自然科學,婆羅門的因果相似牛頓古典物理學的因果律;釋迦牟尼的緣起,相似量子物理學的概率。概率無法知道那個粒子作用在前,那個粒子作用在後。我們說類比自然科學,自然科學的因果律與概率只是關心現象世界的真假;而婆羅門教的因果與釋迦牟尼的緣起,主要是在處理人生的問題,它並不關心今日的科學問題。
自我vs無我.輪迴vs永生
我們說明了婆羅門的自我與因果輪迴問題,而釋迦牟尼否定了婆羅門的自我與因果輪迴問題。我們也說明了釋迦牟尼的無我與緣起,現在我們以今日的觀念,來比較這兩種觀念。因果輪與緣起說,都是為了解決人生的問題,它的內涵也包括人的慾望與自由意志,它的內涵比我們今日科學談的因果律還要復雜。科學物理學的因果律,只關心真假問題,不理會道德問題,不理會慾望與自由意志的問題。我們先談因果,一個人有了慾望,如果做了壞事,必然會得到報應嗎?有可能,但並不必然,不會像物理學自然律那樣的必然,因為自由意志的參與,婆羅門的因果並不是必然的,所以今日國家發展出法律,來限定宗教因果的不必然。當然法律也只具相對性,不像科學因果律那樣必然。那緣起說又如何呢?人與人的關係,是互相的,我們無法辨認那個是因,哪個是果,事件的結果大家多少都負有一份責任,所謂共業,所以大家多點慈悲與愛心。我們認為因果與緣起的關係是互補的,像科學的因果律與概率,都說明了客觀事實,因果與緣起也說明了有自由意志的人際關係。因果說明了一部分的人事關係,因緣法說明的人事關係更加完整些。因緣法主要在否定因果的不完整,自我充滿矛盾,無我更加園融,因緣法進而否定婆羅門的輪迴觀。當然因緣法也就否定了與前世、今世、來世世俗的觀念。今日的科學也否定自我永遠的生命,即否定輪迴觀(見後節)。婆羅門的因果輪迴,至多只於今世有效,沒有前世與後世。即使有前世與後世,也不存在自我之中。佛教俗語:萬般帶不走,惟有業隨身。這個身不只指有限生命的自我,更指無限生命的無我,永遠的生命只能由釋迦牟尼佛的無我得到解釋,永遠無我的生命留下所有生命歷史的記錄。
論述的立足點
現在我們以今日科學與哲學的觀點,來研究這問題,研究因果輪迴與緣起理論。我們如何認識世界?我們可以以現象界的觀點,可以以本體界的觀點,也可以以現象過渡到本體過程的觀點看問題。現象界的觀點指的是,藉著五官功能的經驗,與邏輯功能的整合,而產生知性的知識,知性的知識是可以驗證的。一般我們說,知性的知識是科學的知識。今日科學知識的重要內涵,比如宇宙開始的大爆炸、物理學波粒二象性、波粒關係的Planck常數,以及生命長流藉著基因而遺傳。由現象過渡到本體的過程,指的是人的智慧認識功能,它的內涵是不能驗證的,但它有純粹理性作為導向,它把科學知識擴大推理,指向本體。比如宇宙開始的大爆炸,它否定了舊約聖經的上帝創世記的說法。物理學波粒二象性、波粒關係的常數,擴大解釋為精神與肉體的關係,精神與肉體是一體的二象性,兩者是不能分開的,分開只是為了說明事物的方便,正如波粒只是為了解釋物理現象的方便,藉著精神與肉體不能分開的觀念,它否定了婆羅門生命個體永遠的輪迴觀。生命長流、基因遺傳指向本體,這科學發現,幫我們解釋了有神論的永生說,與佛學的無量壽佛理論。本體界的觀點,就是不可了解,但是我們相信他是存在的,只是我們不能認識。本體界與現象界是互補的關係,一體的兩面,陰陽學說它們是陰陽的關係。除了陰陽的平行關係,還存在陰中之陽的關係,那就是本體之中,由人的自我反省,而發現人的慾望與良心的關係,它便是人的道德的實踐理性,理性是可了解,是陽,它來自不可了解的本體,是陰。陰中之陽的關係,與現象本體之間的陰陽關係,都存在著互動周流轉動的特性,我們稱它為大自然的目的性,大自然的目的性,有方向永遠的變化。
DNA的解密
現在我們再不厭其煩地來看婆羅門與佛學的根本矛盾,即因果論與緣起輪的異同,然後再解決婆羅門輪迴說與佛學無我無量壽佛說的問題。婆羅門的因果論是單方向的,種了業因便會有果報,種了因的自我要負責這個果報。釋迦牟尼佛的緣起論是雙方向的,我們種下業因,是彼此互雜的關係,是共業,它的果報,大家都有責任。緣起論並沒有否定因果論,只是雙向的緣起論比因果論更完整,但因果論對世俗的人聽來,卻甚為生動,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今日的眾生,比較容易接受婆羅門的因果輪迴說,而卻反而忘了釋迦牟尼佛的緣起論。因果輪迴說與緣起論都是為了解決人生的問題,是哲學與宗教信仰的內涵,它常常是不能驗證的,他不像科學的因果律,對象是科學,科學的因果律是可以驗證的。科學因果律的內涵是知識,因果輪迴說與緣起論的內涵是智慧。我們再說婆羅門輪迴說與佛學無我無量壽佛說,婆羅門有一個根本的信仰,即人有一個不死的靈魂,藉這個不死的靈魂,人得輪迴或得解脫。釋迦牟尼佛反對這個觀念,人並沒有一個不死的自我,自我只是地水火風暫時的聚集。西方宗教人認為人有不死的靈魂,但否認輪迴。自然科學怎們看待這問題呢?自然科學有波粒二象性,波粒永遠在一起,之間存在著Planck常數。我們由這可驗證的自然科學,擴充到哲學,我們類比粒子為肉體,波為靈魂精神。肉體與靈魂永遠在一起,人沒有永遠的肉體,當然也就沒有永遠不死的自我靈魂。沒有永遠不死的自我靈魂,並不會妨礙基督教永生,與佛教無量壽佛的理論。人類沒有永遠不死的自我靈魂,但人類卻有無我永遠的生命。我們藉用近年的科學研究,這個無我永遠的生命,便是永續進化的DNA。
(見生生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