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主義與啟蒙運動

──台灣多元海洋文化之未來──

 

我們把台灣文化定位為多元的海洋文化.台灣有南島移入的原住民,有四百年前移入的唐山人.唐山人單身漢與平浦族女子結婚混血,成為今日百分之八十的早期台灣人.日本殖民統治台灣50年,完成了初步的基礎建設.1949年蔣介石殘兵敗將來台,也把中國最優秀的知識份子帶來台灣.每次的外來移民,使台灣變成一個更多族群的社會.每次的外來移民,也使台灣產生新的矛盾,新的挑戰,然後使台灣進入另一個生命力極強的高峰期.

從文化的觀點說來,台灣有原住民文化,受西班牙,荷蘭,日本文化的影響.就目前而言,她受中華文化的影響最深,由於現在交通頻繁,台灣當然也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台灣目前真的是東西文化的大雜膾.台灣受中華文化影響最深,我們必須了解中華文化,分析它,才能知道台灣文化未來的可能軌跡.我們當然也不會忘記西方文明的真髓,才能使多元的台灣海洋文化與世界接軌.

 

一般說來,中華文化指的是儒家,道家,佛家三足鼎立.除了橫的三足鼎立,還有直的,源遠流長,歷經兩千年歷史的中華帝王文化.我們曾在啟蒙主義與東方文化這篇文章中,鳥瞰著中華文化的起落.也在另一篇文章帝王文化與民主文明說,帝王文化對今日中國人的影響.我們願在這里,再重復一遍中華文化起落.然後說中華帝王文化對民主台灣的衝激.我們應如何對中華文化結構與解構,又如何在西方的文明中(尤其是歐洲文化)理性的自我啟蒙.

儒釋道
東方中華文化有兩個百花齊放百鳥爭鳴的時代,一個是春秋戰國(770 - 221 BC)的諸子百家,儒家道家便是這時代的結晶.另一個中華文化燦爛時代,便是魏晉南北朝的亂世(220-581 AD),印度佛學經由今日新疆,來到長安,演變成了漢化的佛教.儒釋道三家是中華文化三個大支柱.這两個文化鼎盛的時代,都是在中國分裂狀態下繃放出來的.

現在我們來鳥瞰中華文化的興衰:
在燦爛的春秋戰國後,秦始皇統一中原(221 – 206BC).車同軌,書同文.漢武帝建立漢朝(206 BC - 220 AD),獨尊孔子,罷黜諸家.秦漢的疆土是統一了,擴大了.然而文化卻泠卻了,凝固了,文化為之衰退

漢朝結束,開始三國時代,魏晉南北朝(220-581 AD),這時五胡亂華,種族大混亂,印度佛學大舉入進.外來的種族與文化,破壞原有的秦漢儒家大秩序,外來佛學對中原文化起著革命性的洗禮.它引起了中華文化的第二次百花齊放百鳥爭鳴.它與儒家道家三足鼎立.魏晉南北朝過後,便是唐朝的鼎盛,南北朝播種,唐朝收割.唐代文學的詩是中華文化的奇葩..唐代的哲學佛學,它與儒家道家成為中華文化的三個大支柱

唐朝結束,便是將近一百年的五代十國分裂亂世(907-979).唐代的佛學氣勢不再.文學卻由又古典又浪漫的唐詩轉變為纏綿渾沌的詞.南唐李後主,是這個時代詞人的代表.他在他的相見歡詞中說:”..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剪不斷,理還亂,茫茫然的美感,似乎預先浮現了中華文化未來渾沌的陰影. 

五代十國後,緊接著是宋(960 - 1279 AD), (1271 - 1368 AD).宋雖有北宋南宋之分,又有遼,西夏,金的侵擾,但大致說來它還是統一的.元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權,中國的元朝,對蒙古人來說,只是像它征服莫斯科一樣,它統治莫斯科二百五十年(1238-1480),在莫斯科建立韃靼政權.從文化的觀點來看,宋詞元曲還是興盛的.但作為主導中華文化思想的宋明理學來說,卻是中華文化式微的開始.尤其到了明朝的心學更是如是.現在我們來說說宋明理學.  

宋明理學
中華文化到了宋明,無論是朱熹的理學,還是王陽明的心學,都只是在以佛學或道家的思想注解儒家.而且在注釋格物致知時,本來是認識論上的正確錯誤真假問題,因中華文化認識論一向不發達,卻把它栽到道德的論述上,真善美的範疇沒分清.柏楊先生說其為醬缸文化.方東美先生說中國文化不圖依據邏輯原理建立精審方法,理無所據,証難確立,微茫況惚”.指的大概就是這些吧.至於自稱繼承宋明理學的今日所謂新儒學,也不離其巢臼,沒什麼創新的立論

宋元之後是.(1368 - 1644 ),(1644–1911) ,明代施行科舉八股制度,所有的年輕人,都要經過科舉八股的考試,才能進入仕途.甚麼是八股的考試制度?”專取四子書,及易,,,春秋,禮記五經,命題試士,其文略仿宋經義,..體用排偶,謂之八股.”(明史選舉志).在這種呆板的考試制度,人會有甚麼思想的創造?自宋明理學,明清在思想界一潭死水

然而在文學方面明清的小說卻極為發達.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是明朝的創作,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為甚麼作為文化主流的哲學思想一潭死水,而文學小說卻極為發達?我們可以解釋為:微言大義的哲學思想化作文學,潛藏在小說里?同樣的說法:哲學的內涵是真善美,小說的美涵蘊著哲學的真與善.那麼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真的涵蘊著人性的善惡,邏輯的正確錯誤真假問題?我覺得我們是可以在這些小說中找到人性善惡的道理,但我們很難找到它論述邏輯的影子.邏輯在明清思想界是默生的.

最後我們以清朝曹雪芹的紅樓夢來作為中華文化的結論.儒釋道三家是中華文化三個大支柱,紅樓夢以這三個大支柱為骨架,一個空色無礙的和尚,代表佛家,一個來回天上人間的道士,代表道家,道士帶著一塊女媧補天時,被遺棄在青埂峰下的石頭,來到繁華溫柔的榮寧國府,而演義出紅樓夢的兒女私情故事,榮寧國府,代表儒家.榮寧二府在紅樓夢中的衰落,象徵著曾經繁榮過的中華儒家文化在十五世紀後的式微.明清的小說雖然發達,哲學思維卻是乏善可陳.尤其清朝250年的大一統,思想更是空洞.宋元明清的國家是大一統的,思想卻封閉,儒家文化是欲振乏力了.大一統的中華文化到了明清,表現的,真如紅樓夢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進行文化大革命,成了所謂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如此一言堂.儒釋道的精華更是盪漾而無存了.

啟蒙運動

現在我們來說說中華儒釋道文化對台灣的影響,而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面對儒釋道的中華文化.
400年前的唐山羅漢腳來到台灣,與平浦族女子結婚,成為新的早期台灣人.這些台灣人雖然住在平浦族的土地上,但他們並沒有忘記唐山的文化習俗,他們過年過節要拜祖先,他們的名字冠漢人的姓.即使在日本人統治的時代亦復如此.二次大戰以後,中國軍隊接收,不久發生228事件,台灣精英盡損.1949年蔣介石來台實行威權統治,但最優秀的中國知識份子也帶來了中華文化.沒有忘記唐山習俗的台灣人,與中國知識份子帶來的中華文化一拍即合.就在這一拍即合的同時,造成了儒釋道文化在台灣的鼎盛.但在另一方面,中華文化的缺點也從此在台灣發芽生根.我指的中華文化缺點,便是方東美先生說的中華文化不圖依據邏輯原理建立精審方法,理無所據,証難確立,微茫況惚的缺點“,也就是柏楊先生說的醬缸文化.對這些具有正負兩面的中華文化,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呢?對優質的儒釋道文化,我們應該繼續學習,發展它,使它進入世界的文化舞台.
中華文化不依邏輯,微茫況惚的思維方式,這也是整個台灣文化最脆弱的能力,也是整個台灣文化茫然的所在.對著這個先天的缺陷,我們應該從西方的文化中,尤其是歐洲人的理性主義,邏輯思維方法得取滋潤.我們甚至發甚大的力氣,學習歐洲人自啟蒙運動以來的思維經驗,啟蒙運動是歐洲人500年前的運動.日本人曾經在200年前,在這方面用過心,向歐洲學習,日本產生了明治維新.台灣文化的啟蒙運動何時開始?還是我們寧願在中華文化的醬缸中自我陶醉.說過中華文化儒釋道的橫切面,現在說它的縱切面,我們來看看歷經兩千年歷史的中華帝王文化.先說說它是什麼,再說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它.

君君臣臣
中華帝王文化的哲學根源在於儒家的五倫.中華文化的五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皇帝對臣子,皇帝永遠是對的.父親對兒子,父親永遠是對的.臣永遠要聽皇帝的,沒有討論的餘地,父與子不是對等的關係.人與人之間,沒有尊重的習慣.不會聽取不同的意見,我永遠是對的.擴而大之,中原對藩屬,中原永遠是對的. 

逆我者亡
當臣子不聽皇帝就抄家滅族,當別人不聽你的話就要打壓,當藩屬不聽話就動干戈.中華文化主流不是多元的,她是一元的大陸文化,一切要統一在一元的思維里.她發了很大力氣,要求統一在一個大一統的國家里.她不允許別人有不同的想法,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我們舉些近代史的例子,來說明中華文化的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文化大革命時期,有所謂的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專政,好多人在這場鬥爭中失去了生命,逆我者亡的文化造成人類的浩劫.西藏人有自己的文化與語言,自古以來是個獨立的政治單元,從文成公主的和番,到胡錦濤的駐軍西藏,都說明了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中華文化特性.還有維吾爾的新疆,新的疆土,本來就不是漢人的地方,一旦落入中國人的手里,就要接受中華文化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命運.講到對台灣的打壓,更是馨竹難書了. 

解構帝王文化

前面我們說過,1949年最優秀的中國知識份子帶來了中華文化.而蔣介石也在台灣實行威權統治,他把整套中華的帝王文化付諸實行.首先他教育台灣年輕人說,我們都是黃帝的子孫,今日的台灣人就這樣的相信,很少人會去懷疑小時候學過的東西.真的我們是黃帝的子孫?這個傳說來自司馬遷的史記,司馬遷說“書缺有閒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意思是書上沒記載,而故事老是聽別人傳說.司馬遷是西元前100年左右的人,要記載黃帝(傳說西元前2500)年前的事,要把歷史說的完整,只有靠傳說了.我們把傳說,神話當歷史在學習.

國民黨還教我們,他是繼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到宋元明清民國國父的道統.我們真的也就這樣相信.一直到2000,2004年,國民黨失去了政權.然而國民黨還是不認輸,2000年在紀念堂附近,2004年一而再在凱達格蘭大道聚眾,它的文化根由在那裡?那就是中華帝王文化與民主文明之間的矛盾.要淡化中華帝王文化需要時間.然而我們也可更積極去參與,要對中華帝王文化解構.

 

解構與啟蒙

解構主義與啟蒙運動,本來都是歐洲人的文化觀念.起初有啟蒙運動,它是在文藝復興後,先有馬丁路德1517年的宗教革命,後有三十年宗教戰爭(16181648).宗教革命改變了歐洲人的思維方式,由信仰到理性的思維.康德給啟蒙一個定義:”人以理性不斷的自我教育與成長.這個理性主義使歐洲文化,扮演世界文化領導的角色.一直到20世紀後半部,因為發生物理學危機,古典物理學被修正.於是法國哲學家對由理性建立起來的哲學大廈,提出懷疑,然後產生了解構主義.解構主義不再用理性思維問題,他要顛覆傳統的哲學.解構主義顛覆不合理的傳統,產生了一定的效果.當然這只是哲學史的過程.當它的歷史使命完成,必然又會回到理性的軌跡來,這便是新興的新歷史主義.

台灣沒經過啟蒙運動的洗禮.但中華文化卻在那建立堅強的帝王文化堡壘,少有理性與邏輯,卻有太多的中華文化權威的信仰.2000,2004年大選後,帝王思維與民主制度之間產生矛盾,社會一遍混亂,後現代主義的不理性氣氛籠罩台灣.於是一股對帝王文化解構的氣勢應運而生.它必然還要歷經一段時間.解構是目前台灣文化改造的一翼.另一方面還需要以理性為依歸.就是說在整個台灣的文化的改造中,除了要有破壞帝王思維的解構主義,還需要有建設新文化的理性啟蒙運動.解構主義與啟蒙運動是台灣多元海洋文化的兩個翅膀,它們必須齊飛.(2004/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