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與東方文化

儒釋道
東方中華文化有兩個百花齊放百鳥爭鳴的時代,一個是春秋戰國(770 - 221 BC)的諸子百家,儒家道家便是這時代的結晶.另一個中華文化燦爛時代,便是魏晉南北朝的亂世(220-581 AD),印度佛學經由今日新疆,來到長安,演變成了漢化的佛教.儒釋道三家是中華文化三個大支柱.這两個文化鼎盛的時代,都是在中國分裂狀態下繃放出來的.

現在我們來鳥瞰中華文化的興衰:
在燦爛的春秋戰國後
,秦始皇統一中原(221 – 206BC).車同軌,書同文.漢武帝建立漢朝(206 BC - 220 AD),獨尊孔子,罷黜諸家.秦漢的疆土是統一了,擴大了.然而文化卻泠卻了,凝固了. 文化為之衰退

漢朝結束,開始三國時代,魏晉南北朝(220-581 AD),這時五胡亂華,種族大混亂,印度佛學大舉入進.外來的種族與文化,破壞原有的秦漢儒家大秩序,外來佛學對中原文化起著革命性的洗禮.它引起了中華文化的第二次百花齊放百鳥爭鳴.它與儒家道家三足鼎立.魏晉南北朝過後,便是唐朝的鼎盛,南北朝播種,唐朝收割.唐代文學的詩是中華文化的奇葩..唐代的哲學佛學,它與儒家道家成為中華文化的三個大支柱. 

唐朝結束,便是將近一百年的五代十國分裂亂世(907-979).唐代的佛學氣勢不再.文學卻由又古典又浪漫唐詩轉變為纏綿渾沌的詞.南唐李後主,是這個時代詞人的代表.他在他的相見歡詞中說:”..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剪不斷,理還亂,茫茫然的美感,似乎預先浮現了中華文化未來渾沌的陰影. 

五代十國後,緊接著是宋(960 - 1279 AD), (1271 - 1368 AD).宋雖有北宋南宋之分,又有遼,西夏,金的侵擾,但大致說來它還是統一的.元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權,中國的元朝,對蒙古人來說,只是像它征服莫斯科一樣,它統治莫斯科二百五十年(1238-1480),在莫斯科建立韃靼政權.從文化的觀點來看,宋詞元曲還是興盛的.但作為主導中華文化思想的宋明理學來說,卻是中華文化式微的開始.尤其到了明朝的心學更是如是.現在我們來說說宋明理學.  

宋明理學
中華文化到了宋明,無論是朱熹的理學,還是王陽明的心學,都只是在以佛學或道家的思想注解儒家.而且在注釋格物致知時,本來是認識論上的正確錯誤真假問題,因中華文化認識論一向不發達,卻把它栽到道德的論述上,真善美的範疇沒分清.柏楊先生說其為醬缸文化.方東美先生說中國文化不圖依據邏輯原理建立精審方法,理無所據,証難確立,微茫況惚”.指的大概就是這些吧.於自稱繼承宋明理學的今日所謂新儒學,也不離其巢臼,沒什麼創新的立論

宋元之後是.(1368 - 1644 ),(1644–1911) ,明代施行科舉八股制度,所有的年輕人,都要經過科舉八股的考試,才能進入仕途.甚麼是八股的考試制度?”專取四子書,及易,,,春秋,禮記五經,命題試士,其文略仿宋經義,..體用排偶,謂之八股.”(明史選舉志).在這種呆板的考試制度,人會有甚麼思想的創造?自宋明理學,明清在思想界一潭死水

然而在文學方面明清的小說卻極為發達.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是明朝的創作,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為甚麼作為文化主流的哲學思想一潭死水,而文學小說卻極為發達?我們可以解釋為:微言大義的哲學思想化作文學,潛藏在小說里?同樣的說法:哲學的內涵是真善美,小說的美涵蘊著哲學的真與善.那麼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真的涵蘊著人性的善惡,邏輯的正確錯誤真假問題?我覺得我們是可以在這些小說中找到人性善惡的道理,但我們很難找到它論述邏輯的影子.邏輯在明清思想界是默生的.

最後我們以清朝曹雪芹的紅樓夢來作為中華文化的結論.儒釋道三家是中華文化三個大支柱,紅樓夢以這三個大支柱為骨架,一個空色無礙的和尚,代表佛家,一個來回天上人間的道士,代表道家,道士帶著一塊女媧補天時,被遺棄在青埂峰下的石頭,來到繁華溫柔的榮寧國府,而演義出紅樓夢的兒女私情故事,榮寧國府,代表儒家.榮寧二府在紅樓夢中的衰落,象徵著曾經繁榮過的中華儒家文化在十五世紀後的式微.明清的小說雖然發達,哲學思維卻是乏善可陳.尤其清朝250年的大一統,思想更是空洞.宋元明清的國家是大一統的,思想卻封閉,儒家文化是欲振乏力了.大一統的中華文化到了明清,表現的,真如紅樓夢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進行文化大革命,成了所謂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如此一言堂.儒釋道的精華更是盪漾而無存了.

此起彼落
相對於東方大一統的明(1368 - 1644 ),(1644–1911) ,歐洲正是文藝復興,宗教改革(1517),三十戰爭(1618-1648) 的時代.三十年宗教戰爭後,當時是諸侯林立,邦國相鬥,它是個戰國時代.1806年拿破崙東征,於是形式上統治歐洲大片江山的徳意志神聖羅馬帝國(926-1806)便瓦解了.梅特涅(metternich) 1815年主持維也納會議後,民族國家紛紛獨立, 哈士堡王朝滅亡.文藝復興後,人們趁這戰國時代,在文化上,回去尋找希臘的美感與理性,,中世紀的黑暗時代的陰霾一掃而空.接著法蘭西,徳意志的啟蒙運動,歐洲創造了人類空前的文化鼎盛.在十五世紀,中華文化由鼎盛而式微,歐洲卻由黑暗而黎明.現在我們來看看歐洲如何由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如何由黑暗黎明走向燦爛,在談到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以前,我們先鳥瞰歐洲文化的起源.

中世紀
歐洲文化便是基督宗教的文化.中世紀的基督教文化有两個因源,一個是希伯來的一神教,一個是希臘的哲學.用希臘哲學來解釋希伯來的一神思想,這便是天主教的神學,它有一個為它服務婢女,最早有教父學(Patristik,2-7世紀),最有名的是奧古斯丁(Augustinus 354-430).後來有經院哲學(Scholastik也譯士林哲學,9-14世紀),最有名的便是Thomas von Aquina (1225-1274). 奧古斯丁的思想來自柏拉圖, Thomas von Aquina的思想來自亞理斯多徳.教父學也好,經院哲學也好,都是在為一神的信仰服務.中世紀哲學並無創見,加上羅馬人在政治與法律方面的天才,羅馬帝國是統治了整個歐洲,但在文化上卻是呆滯的,史稱中世紀的黑暗時代.

文藝復興
14-17
世紀歐洲由中世紀轉變到近代.首先是財富的集聚,商業城市興起,民族國家形成.在文藝方面,人們回去尋找希臘時代的理性(非信仰)與美感(希臘神話).過去以神為中心的思惟方式,現在漸漸轉變為以人為中心,從天上回到人間,這便是人本主義(Humnismus), 文藝復興的內涵除了人本主義,還有科學與哲學,政治與宗教.

人本主義
人本主義最早提出的是義大利詩人佩脫拉克(Petrarca1304-74)與薄迦丘(Boccaccio 1350-1375),他們針對當時呆板式的中古經院哲學,而主張復興人性化的希臘神話與哲學,人本主義在荷蘭的代表人物是Erasmus von Rotterdam.在英國Thomas Morus,而在法國便是有名的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1533-92).我們這裡只介紹蒙田的人本主義.蒙田的一句名言:我知道甚麼?(Que sais je?).他的人本主義從人的懷疑開始.他認為沒有一個不變的東西.世界不停在變化,世界多彩姿的變化.如果說可以抓住永遠,那真是癡人說夢話.存在在變化,我們的思維在變化,所有的一切都不停的在變化.懷疑的態度並沒有使我們變得悲觀.反而是我們從(上帝信仰)的虛偽中解放出來,使我們內心更踏實,判斷更獨立.蒙田認為每個人心中對世界的認識都有各自的一把尺.蒙田的人本主義從自我開始.

科學
科學是文藝復興時代的一朵待放花苞.她藏不住欲滴的鮮豔.首先是哥白尼(Nikolaus Kopernikus (1473-1547)的太陽中心說,這位來自波蘭的小修士如此謙卑,他利用空閒鑽研他的興趣,然而他的天文科學理論,卻有力的給中世紀神學一個致命的重擊.接著是Kepler(1571-1630)把數學與天文學結合起來, Kepler更使中世紀神學無招架之功.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義大利人,他在比薩斜塔作的自由落體實驗,f=mg,加速度數g=9.8ms‾² ,加速度是一常數,這常數發現的重要性,如同光速常數的被發現,光速常數導致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而加速度數常數導致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然而伽利略更戲劇性的卻是他的地動說.教廷審判他,強迫他.不能主張地球自轉公轉說,他卻仍說:”我仍覺得地在動”.

宗教改革
文藝復興所有的內涵,都是對中世紀經院哲學神學的反彈,但最直接的卻是馬丁路德(1483-1576)對梵蒂崗的挑戰.他於1517年在Wittenberg提出的95條論証,反對梵蒂崗的贖罪理論,他認為人的得救,不是靠人的奉獻,而是神的聖寵(sola gratia)與人的信仰(sola fide).人與神可直接來往,無須神職的仲介.人信的不是教會的權威,而是神的話,即聖經(sola scriptura). 馬丁路德的理論,加上當時徳意志境內最強的薩克森公國的聳恿(薩克森想離開神聖羅馬帝國的支配),於是開始了文藝復興的宗教革命.它改變了歐洲的整個宗教信仰.每年的十月三十一日是德國的國定假日,是為紀念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它引起了徳意志羅馬神聖帝國內的三十年宗教戰爭.接著便是歐洲的啟蒙運動.宗教是歐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宗教改革表示了德國文化走向現代化的里程碑, 也改變了整個歐洲的精神面貌.現在我們來說歐洲的啟蒙運動.

 

 

 

 

 

 

啟蒙運動
啟蒙徳文叫Aufklärung,英文是illumination,但啟蒙運動英文卻叫Enlightenment.什麼是啟蒙呢?徳國哲學家康德(22.04.1724-12.02.1804)給他一個定義:”Aufklärung ist der Ausgang des Menschen aus seiner selbst verschuldeten Unmündigkeitist das Unvermögen,sich seines Verstandes ohne Leistung eines anderen zu bedienen”意思是:”人以理性不斷的自我教育與成長”.這個定義有两個特點,一是自我教育,就是說,不是別人對你的填鴨式教育,而是自我啟發式的成長.第二個特點是理性,就是說把外邊得來的感性經驗,都加以邏輯理性的整理,藉著這種方法不斷的自我成長.歐洲啟蒙運動的時間,我們把它定為歐洲三十年宗教戰爭開始那年起,到康德出版純粹理性批判這本書的時間為止. 三十年宗教戰爭開始是1618.康德出版純粹理性批判這本書的時間是1781.它的前面繼承著開創新局的宗教改革,後面接著成熟的德國古典哲學.啟蒙運動的思想沿著兩條路線在前進.一為歐洲大陸的理性主義,一為英倫三島的經驗主義.理性主義前期的重要哲學家是笛卡兒,斯賓諾沙,萊不尼茲. 經驗主義前期的重要哲學家有洛克,柏克萊,休姆.他們的思想筆者有其他網頁,請參考,這兒不再贅述.現再談談啟蒙主義後期的思想家.他們是伏爾泰,孟徳斯鳩,盧騷.他們都是法國重要的啟蒙運動者.

 

伏爾泰
伏爾泰(Voltaire1694-1778)的主要思想來自英國的洛克,他又把這種啟蒙思想傳到德國,他曾經是普魯士國王大弗里德里斯二世(1740-1786)無憂宮(Sanssouci)的座上客(1747 –1753).路易十五請他當過宮廷史官,俄國女皇卡特琳二世也曾接見過.但最終都由他的叛逆思想不歡而散.痛苦的經歷使他決心不再與任何君王往來.他的作品以尖刻的語言和諷刺的筆調而聞名.他說:笑,可以戰勝一切.這是最有力的武器.
伏爾泰寫過大量文學作品,其中著名的有史詩《亨利亞德》,《奧爾良少女》,悲劇《歐第伯》,喜劇《放蕩的兒子》,哲理小說《老實人》.他又寫過不少歷史著作,如《路易十四時代》,《論各民族的風俗與精神》等.在哲學方面,他的代表作有《哲學辭典》,《形而上學論》,(牛頓哲學原理)等著作,其中最有影響的一本書是《哲學通信》.
他的思想在哲學上反對形而上學,在宗教上反對教條主義(Dogmatimus)的迷信.伏爾泰信奉自然權利說,認爲人們本質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權利.他主張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認爲財産權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他認為人類的不平等與紛爭,都是來自教條主義的作祟.他主張以理性達到容忍與自由,.反封建的啓蒙運動中,他作出了带頭的作用.


孟德斯鳩
孟德斯鳩(Montesquieu 1689—1775)法國Bordeaux,一生著述豐富,法律政治方面的主要著作是論法的精神1748.作為啟蒙運動者,他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對三權分立學說的確定.他認爲法律是理性的體現,法又分爲自然法和人爲法兩類,人爲法又有政治法和民法等. 他認爲法律與國家政體,自由,氣候,土壤,民族精神,風俗習慣,貿易,貨幣,人口,宗教都有關係.把這些關係綜合起來就是法律的精神.
孟德斯鳩把政體分為三類,專制政體,君主政體,共和政體.專制政體意味著恐怖,專橫和暴力,“既無法律又無規章,由單獨一個人按照一己的意志與反復無常的性情領導一切.”君主政體雖由單獨一人執政,卻遵照固定的和確立了的法律.至於共和政體,它是全體人民或僅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權力的政體,不待說是有法治可言的.在實行民主政治的共和政體下,“有一條基本規律,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在實行貴族政治的君主政體下,君主和少數貴族握有立法權.在專制政體下,則無所謂立法權.
孟德斯鳩提倡資產階級的自由和平等,但同時又強調自由的實現要受法律的制約,政治自由並不是願意做什麽就做什麽.由今日世界的政治與法律觀點看來,孟德斯鳩的法理學對人類的影響是決定性的.

盧梭
盧梭(Rousseau1712-78)在日內瓦出生,他與伏爾泰同是啟蒙運動的戰將,然而兩者卻極為不和. 盧梭是極為感性的人,在他的著名著作懺悔錄中,他記述他的浪漫不羈.在文學史上他是浪漫主義者,在哲學上他是自由自然主義,他有有名的愛彌兒(Emile1762)為代表,在政治社會學上他有社會契約論(Contrat social 1762)的重要著作.
在愛彌兒中他說,人類從自由的自然狀況中開始,人把自己放在這個架構中.在這個架構中,人自愛自己,從而愛別人.在與別人的交往中,產生了財富與分工,也產生了社會,習俗與文化,這文化扭曲了自然,透過教育的制度,教師應該保護孩子的自然成長. 盧梭的自然的教育思想,似乎就是今日森林小學的濫觴.
社會契約論一開始,盧梭說:”人生而自由,而處處都在枷鎖中,一個人認為是別人的主人,但依舊比別人更奴隸.”盧梭主要的思想是人生而自由,又如何在社群中保持自由.他說:”問題是找出這樣一個結社,它要用全力去防禦和保護每個結社成員的人身與財務.而且其中每個人雖然與所有的人聯合起來,仍舊可以單獨服從自己,和以前還是一樣的自由.這就市社會契約為解決的根本問題.”在伏爾泰,孟徳斯鳩,盧騷的啟蒙運動後不久,法國便發生了以自由,平等,博愛為口號的1789法國大革命.







他山之石
歐洲啟蒙運動後,經過後期的法國浪漫色彩,接著便是德國的古典哲學.也就是康德,菲希特,叔本華,黑格爾,謝林的惟心主義.又接著是近代的科學主義,現象學,存在主義….這些思想家,我們都另有網頁,這裡不再贅述.這裡我們為歐洲文明做個結束.歐洲由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由黑暗黎明走向燦爛,歐洲創造了人類空前的文化鼎盛.現在我們來回憶一下,十五世紀後,東方文化為人類作了什麼?日本曾經學過唐朝,1868結束幕府,開始啟蒙,那便是向西方學習的明治維新,日本成為一個現代化國家.中國,印度是否也因該從歐洲的啟蒙運動中學到什麼?
台灣是個海洋文化的國家,過去五十年學了中文化,學了儒釋道圓融的優點,但也學了自我膨脹,不尊重別人,不習慣邏輯思維,耍嘴皮的缺點.,從啟蒙的觀點看來,他遲了歐洲500,遲了日本200,現在台灣極為開放多元,甚麼都成為可能,他異於中國僵硬,自我權威,混沌無邏輯的一元大陸文化,台灣在文化的十字街口.歐洲的啟蒙運動,尊重別人,邏輯思考問題,難道不是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嗎?.
(12. Februar 2004 是康徳逝世200週年紀念.為紀念他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