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啟蒙下的歐洲文化() -

文藝復興
14-17
世紀歐洲由中世紀轉變到近代,十字軍東征後,教皇的威信一落千丈,各國君王欲取而代之.而義大利地區,也因十字軍東征,市民財富集聚,商業城市興起,民族國家漸漸形成.在文藝方面,人們回去尋找希臘時代的理性(非信仰)與美感(希臘神話).中世紀以神為中心的思惟方式,現在漸漸轉變為以人為中心.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的純理性哲學(形而上學)不再為宗教信仰服務,人們從天上回到人間,這便是人本主義(Humnismus).藉著培根的初春花朵,人類重拾希臘自然科學的種子(如泰勒斯、畢達哥拉斯,還有經驗主義的Heraclitus理性主義的Parmenides).文藝復興後,人們也找回人文自我啟蒙的實踐理性,這也就是希臘蘇格拉底催生婆的自我啟蒙的精神.文藝復興除了希臘的自然科學、人文啟蒙的精神,當然還有希臘神話的美感.希臘的美感融合了自然科學、人文啟蒙實踐理性,使歐洲文藝復興迸發出人類最燦爛的文明.文藝復興的內涵除了人本主義、自然科學、人文啟蒙實踐理性、美感,還有政治與宗教.文藝復興在陰陽哲學的架構里是扮演著甚麼樣的角色呢?我們以自然科學定義T0;以人文啟蒙的精神定義道德律T1以美感定義大自然的目的性T2T3以政治定義An;以宗教定義In.現在我們來說他們的內涵:

人本主義
人本主義最早提出的是義大利詩人佩脫拉克(Petrarca1304-74)與薄迦丘(Boccaccio 1350-1375),他們從以神信仰為依歸的中古經院哲學,回歸人性化的希臘哲學與文學.人本主義在荷蘭的代表人物是Erasmus von Rotterdam(1466-1536),他是一位天主教的神父,但他批評經院哲學,思想新穎,文筆鋒利,他跟群眾書信來往超過15000封,是人本主義的實踐著.他雖然忠誠羅馬,但主張對新教基督教容忍,一直到今天,宗教有甚麼新觀念,每次都從荷蘭開始,這是Erasmus以來的荷蘭傳統.Erasmus走遍了歐洲,去過義大利、英國,最後葬在瑞士的Basel主教座堂.在英國Erasmus認識了Thomas MorusThomas Morus (1478-1535) 英國的人本主義者,他寫過有名的《烏托邦》,在他的文明理論,他認為人人受好教育,彼此容忍.他曾經是英王亨利八世的宰相,他反對英王亨利八世的離婚,結果Thomas Morus被送上斷頭台,有一片電影叫良相佐國,就是描寫Thomas Morus的一生.Erasmus這樣讚美Thomas Morus:他的靈魂像白雪一樣的純潔,他的天才在英國從前沒有,未來也不會有,他是英國偉大精神的母親.(Thomas More, Lordkanzler von England, dessen Seele reiner war als der reinste Schnee,dessen Genius so groß war, wie England nie einen hatte, ja nie wieder haben wird, obleich England eine Mutter großer Geister ist.)
而在法國的人本主義者,便是有名的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1533-92).蒙田的一句名言:我知道甚麼?(Que sais je?)他的人本主義從人的懷疑開始,他認為沒有一個不變的東西.世界不停在變化,世界多彩姿的變化,如果說可以抓住永遠,那真是癡人說夢話.存在在變化,我們的思維在變化,所有的一切都不停的在變化.懷疑的態度並沒有使我們變得悲觀,反而是我們從(上帝信仰)的虛偽中解放出來,使我們內心更踏實,判斷更獨立.蒙田認為每個人心中對世界的認識都有各自的一把尺.蒙田的人本主義從自我開始.
現在我們說說文藝復興初期,人本主義的哲學意義是甚麼?它從天上回到人間,從信仰回到理性.從陰In回到陽An.

自然科學
自然科學是文藝復興時代的一朵花苞,她藏不住欲滴的鮮豔.首先是哥白尼(Nikolaus Kopernikus1473-1547)的太陽中心說,這位來自波蘭的小修士如此謙卑,他利用空閒鑽研他的興趣,然而他的天文科學理論,卻有力的給中世紀神學一個致命的重擊.接著是Kepler(1571-1630)把數學與天文學結合起來, Kepler更使中世紀神學無招架之功.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義大利人,他在比薩斜塔作的自由落體實驗.f=mg.加速度數g=9.8ms¯² ,加速度是一常數,這常數發現的重要性,如同光速常數的被發現,光速常數導致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而加速度數常數導致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然而伽利略更戲劇性的卻是他的地動說,教廷審判他,強迫他,不能主張地球自轉公轉說,他卻仍說:”我仍覺得地在動.文藝復興後,自然科學的旅程碑,便是牛頓(1643-1727)三大定律,1687年牛頓發表了古典物理學的三大定律,物理學三大定律就是: 動者恆動,靜者恆靜p=mv. 作用力在物體上產生加速度f=ma. 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f=-f.當牛頓提出三大定律後,自然科學在人類的知識領域內,便獨領風騷了.康德更從哲學的觀點來支持牛頓,1781年康德發表了純粹理性批判,他認為數學與物理學,具有普遍性與必然性. 康德由先驗的感性(Transzendentale Ästhetik) 來證明數學是可能的. 他又由先驗的邏輯 (Transzendentale Logik) 來證明物理學也是是可能的,自然科學至此所向無敵.

宗教改革
文藝復興所有的內涵,都是對中世紀經院哲學神學的反彈,但最直接的卻是馬丁路德(1483-1576)對梵蒂崗的挑戰.他於1517年在Wittenberg提出的95條論証,反對梵蒂崗的贖罪理論,他認為人的得救,不是靠人的奉獻,而是神的聖寵(sola gratia)與人的信仰(sola fide).人與神可直接來往,無須神職的仲介.人信的不是教會的權威,而是神的話,即聖經(sola scriptura).馬丁路德的理論,加上當時徳意志境內最強的薩克森公國的聳恿(薩克森想離開神聖羅馬帝國的支配),於是開始了文藝復興的宗教革命.它改變了歐洲的整個宗教信仰,每年的十月三十一日是德國的國定假日,是為紀念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它引起了徳意志羅馬神聖帝國內的三十年宗教戰爭,接著便是歐洲的啟蒙運動.宗教是歐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宗教改革表示了德國文化走向現代化的里程碑,也改變了整個歐洲的精神面貌.現在我們先說三十年戰爭,再來說歐洲的啟蒙運動.

三十年戰爭
我們前面說過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是透過七個選侯的選舉選出來的,在帝國六個公侯中的巴伐利亞公爵中,有一家族叫哈布斯堡伯爵(Habsburg).因在多瑙河附近,佔地利的方便,1282年成了奧地利國王,後又被選為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14381806).哈布斯堡統一下的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只是形式的統一.1517年發生宗教革命,於是帝國北部諸侯很快就形成新教基督教聯盟,南部慕尼黑的巴伐利亞公爵形成天主教聯盟,後來兩個聯盟就發生了三十年戰爭(1618-1648)
三十年戰爭是怎麼發生的呢?1618年哈布斯堡王朝指定斐迪南 Ferdinand繼任為波希米亞國王(今捷克布拉格).因為斐迪南信天主教,所以信新教基督教的波希米亞人反對,當時布拉格是帝國內重要的城市,為了掌控這個城市,於是新教聯盟與天主教聯盟發生三十年戰爭.起初天主教聯盟勝利,巴伐利亞公爵的力量伸到波羅的海.後來法國、瑞典干涉,天主教聯盟戰敗,哈布斯堡王朝失去了德國北部.德意志各邦國獨立主權,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與皇帝只是空名.當時德國境內最強的公國是薩克森公國,到了十九世紀則為普魯士取代.馬丁路德的宗教革命使德意志走向思想現在化;三十年戰爭後的啟蒙運動,為德意志現代化國家舖了道路,

啟蒙運動
啟蒙徳文叫
Aufklärung,英文是illumination,但啟蒙運動英文卻叫Enlightenment.什麼是啟蒙呢?徳國哲學家康德 (22.04.1724-12.02.1804) 給它一個定義Aufklärung ist der Ausgang des Menschen aus seiner selbst verschuldeten UnmündigkeitUnmündigkeit ist das Unvermögensich seines Verstandes ohne Leistung eines anderen zu bedienen 意思是:”人以理性不斷的自我教育與成長”.這個定義有两個特點,一是自我教育,就是說,不是別人對你的填鴨式教育,而是自我啟發式的成長.第二個特點是理性,就是說把外邊得來的感性經驗,都加以邏輯理性的整理,藉著這種方法不斷的自我成長.歐洲啟蒙運動的時間,我們把它定為歐洲三十年宗教戰爭開始那年起,到康德出版純粹理性批判這本書的時間為止.三十年宗教戰爭開始是1618,康德出版純粹理性批判這本書的時間是1781.它的前面繼承著開創新局的宗教改革,後面接著成熟的德國古典哲學.啟蒙運動的思想沿著兩條路線在前進,一為歐洲大陸的理性主義一為英倫三島的經驗主義理性主義前期的重要哲學家是笛卡兒、斯賓諾沙、萊不尼茲.經驗主義前期的重要哲學家有洛克、柏克萊、休姆.他們的思想筆者有其他網頁,請參考,這兒不再贅述.我們現在只說說,自然科學家哥白尼、Kepler、伽利略、牛頓,哲學家康德,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以及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在陰陽學的架構里,扮演什麼角色?哥白尼、Kepler、伽利略、牛頓的自然科學,我們以T0定義之;康德的啟蒙運動,我們以T1定義之;洛克、柏克萊、休姆的經驗主義以s定義之;笛卡兒、斯賓諾沙、萊不尼茲的理性主義以L定義之;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內容我們以In定義之;三十年戰爭則以An定義之.由宗教改革轉變為三十年戰爭,這轉變使日耳曼國家現代化,使德意志思想現代化,這是大自然的目的性,我們以T4定義之.等下我們要談啟蒙主義後期以後的思想家伏爾泰、孟德斯鳩、盧騷,我們一樣如康德以T1定義之.現在談談啟蒙主義後期以後的思想家伏爾泰、孟德斯鳩、盧騷,他們都是法國重要的啟蒙運動者.他們都是法國重要的啟蒙運動者.

伏爾泰
伏爾泰(Voltaire1694-1778)的主要思想來自英國的洛克,他又把這種啟蒙思想傳到德國,他曾經是普魯士國王大弗里德里斯二世(1740-1786)無憂宮(Sanssouci)的座上客(1747 –1753).路易十五請他當過宮廷史官,俄國女皇卡特琳二世也曾接見過.但最終都由他的叛逆思想不歡而散,痛苦的經歷使他決心不再與任何君王往來.他的作品以尖刻的語言和諷刺的筆調而聞名.他說:笑,可以戰勝一切,這是最有力的武器.伏爾泰寫過大量文學作品,其中著名的有史詩《亨利亞德》、《奧爾良少女》,悲劇《歐第伯》,喜劇《放蕩的兒子》,哲理小說《老實人》.他又寫過不少歷史著作,如《路易十四時代》、《論各民族的風俗與精神》等.在哲學方面,他的代表作有《哲學辭典》、《形而上學論》等著作,其中最有影響的一本書是《哲學通信》.他的思想在哲學上反對形而上學,在宗教上反對教條主義(Dogmatimus)的迷信.伏爾泰信奉自然權利說,認爲人們本質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權利.他主張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認爲財産權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他認為人類的不平等與紛爭,都是來自教條主義的作祟.他主張以理性達到容忍與自由,在反封建的啓蒙運動中,他作出了带頭的作用.

孟德斯鳩
孟德斯鳩(Montesquieu 1689—1775)法國Bordeaux人,一生著述豐富,法律政治方面的主要著作是論法的精神1748).作為啟蒙運動者,他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對三權分立學說的確定.他認爲法律是理性的體現,法又分爲自然法和人爲法兩類,人爲法又有政治法和民法等. 他認爲法律與國家政體、自由、氣候、土壤、民族精神、風俗習慣、貿易、貨幣、人口、宗教都有關係.把這些關係綜合起來就是法律的精神.孟德斯鳩把政體分為三類,專制政體、君主政體、共和政體.專制政體意味著恐怖、專橫和暴力.既無法律又無規章,由單獨一個人按照一己的意志與反復無常的性情領導一切.君主政體雖由單獨一人執政,卻遵照固定的和確立了的法律.至於共和政體,它是全體人民或僅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權力的政體,不待說是有法治可言的.在實行民主政治的共和政體下,有一條基本規律,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在實行貴族政治的君主政體下,君主和少數貴族握有立法權.在專制政體下,則無所謂立法權.孟德斯鳩提倡資產階級的自由和平等,但同時又強調自由的實現要受法律的制約,政治自由並不是願意做什麽就做什麽.由今日世界的政治與法律觀點看來,孟德斯鳩的法理學對人類的影響是決定性的.

盧梭
盧梭(Rousseau1712-78)在日內瓦出生.他與伏爾泰同是啟蒙運動的戰將,然而兩者卻極為不和. 盧梭是極為感性的人,在他的著名著作懺悔錄中,他記述他的浪漫不羈.在文學史上他是浪漫主義者,在哲學上他是自由自然主義,他有有名的愛彌兒(Emile1762)為代表,在政治社會學上他有社會契約論(Contrat social 1762)的重要著作.在愛彌兒中他說,人類從自由的自然狀況中開始,人把自己放在這個架構中.在這個架構中,人自愛自己,從而愛別人.在與別人的交往中,產生了財富與分工,也產生了社會、習俗與文化.這文化扭曲了自然,透過教育的制度,教師應該保護孩子的自然成長.盧梭的自然的教育思想,似乎就是今日森林小學的濫觴.社會契約論一開始,盧梭說:”人生而自由,而處處都在枷鎖中,一個人認為是別人的主人,但依舊比別人更奴隸.盧梭主要的思想是人生而自由,又如何在社群中保持自由.他說:”問題是找出這樣一個結社,它要用全力去防禦和保護每個結社成員的人身與財務.而且其中每個人雖然與所有的人聯合起來,仍舊可以單獨服從自己,和以前還是一樣的自由.這就市社會契約為解決的根本問題.在伏爾泰、孟徳斯鳩、盧騷的啟蒙運動後不久,法國便發生了以自由、平等、博愛為口號的1789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生澀的啟蒙果實
法國真正的現代化是從國王Franz開始,1517年他把達文西請到巴黎來,開始了文藝復興的設計.到了波旁王朝路易十四,達到最高峰.路易十四(1661-1715)在政治上說:朕即國家,主張君權神授.發展經濟,重視藝術,更大興土木,修凡爾賽宮,使法國成為歐洲的模範.然而到了十八世紀末,波旁王朝已極盡浮華奢侈,國王路易十六變得腐化無能.社會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群眾運動不斷升高.又在啟蒙運動的背景下,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響徹了天霄.1789714日群眾衝破巴士底獄,於是產生了法國大革命,路易十六與皇后被送上斷頭台,它嚇壞了歐洲王室,但也鼓舞了新興的資產階級,然後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然而這是一顆生澀的啟蒙果實,為期只有十二年的工夫,啟蒙運動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就這樣變成泡影?啟蒙是不斷的自我教育與成長,精神的成長、成熟需要時間,不是一躇就成功.任何啟蒙主義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歷經三百年(17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歐洲到了二十世紀,啟蒙運動才開花結果.

拿破崙.帝國的終結著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人為這新的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喝采,人們等著第一共和國的執政拿破崙,為啟蒙主義創造新紀元.無奈法蘭西第一共和,是一顆生澀的果實.流血得來的果實,很快就被暴力取所代之,拿破崙把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拋之天外,拿破崙只是個軍人,他不是哲學家.拿破崙1804稱帝,是為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1814).有人為他惋惜,有人詛罵他.貝多芬悔恨為他寫過英雄交響曲,然而拿破崙大帝的軍隊已來到維也納,他打敗了哈布斯堡王朝,娶了奧地利公主,進住美泉夏宮,結束了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 (1806).乘勝追擊,他進軍莫斯科,卻無功而返.
英國、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見唇亡齒寒,於是組成反法同盟,雖然如是,拿破崙還是屢戰屢勝,一直到1813年的萊比錫戰役,法國才潰不成軍.德國詩人哥德參加了這次戰役,對它有詳盡的描寫.接著聯軍反攻,巴黎失守,1814拿破崙被迫在巴黎郊區楓丹白露宮簽署退位詔書,法蘭西第一帝國結束.

帝國與共和.陰陽的周流
拿破崙退位後,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帝國結束,波旁王朝路易十八回到巴黎既位,是為波旁王朝的復辟(1814-1848).波旁王朝早就日落西山,波旁皇帝只是法國人不知如何的緩衝.波旁皇帝路易.菲力在1848下臺,從此波旁王朝在法國歷史消失,1848年碰巧正是馬克思發表共產主義宣言的同一年.路易.菲力退位,1848法國開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1848-1852),拿破崙的姪子路易-拿破崙·波拿巴(Louis.Napoleon.Bonaparte)被選為總統.1852他又被封為法蘭西皇帝,他變為拿破崙三世,如此法蘭西第二共和,變為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1870).共和是人們啟蒙後的產物,然而人們也懷念古老的帝國,帝國使人們有種光榮的感覺,它是人類的圖騰.法國人懷念拿破崙的光榮,把圖騰戴在他姪子頭上.法蘭西由共和變為帝國,又由帝國變為共和,我們把這些來回的轉動,稱為陰InAn的周流不殆T4,周流不殆T4是大自然的目的性.我們無法預測大自然目的性的具體內容是甚麼?但我們知道它在陰In與陽An的的架構上T4周流不殆.而且我們知道大自然會越來越複雜,我們也也信仰,人文世界會越來越啟蒙越美好.在1870又開始了法蘭西第三共和(1870-1940)1946年法蘭西第四共和(1946-1958),第三共和期間經過了普法戰爭(1870-1871)、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19401944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被德國佔領.在十九世紀的一百年當中啟蒙後的世界在不安中前進.1958年戴高樂總統建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實踐理性啟蒙的花朵才盛開,人類才真正了解互相容忍的共和民主制度才是人類的未來.

攜手歐盟.理性啟蒙的果實
說完法國,我們要回來說德國.自從
843凡爾登條約後,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962-1806)內有薩克森、巴伐里亞、法蘭克、斯瓦比、布蘭登(普魯士前身)五個公國,原來薩克森公國最強,後來普魯士取而代之,普魯士歷經歷代皇帝的努力經營,最後普魯士的宰相俾斯麥統一了德國(1871).在十九世紀,普魯士與法國的關係,最有名的就是普法戰爭(1870-1871).法國戰敗,普魯士佔領巴黎,普魯士並在凡爾賽的鏡宮內宣布德國的統一,這時的普魯士未免是囂張了些.那時法國人士氣真低迷,法國天主教為了安撫巴黎破脆的人心,就在1876年建了白色的聖心教堂教堂.事隔五十年,1918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德國被迫在凡爾賽的鏡宮簽下投降的合約書.戰後德國成立威瑪共和國(1918-1933),後來希特勒上台,成立第三帝國,他的帝國幻夢來自: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第一帝國及普魯士德意志的第二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01944法國被德國佔領,1945年德國投降.德國與法國,一來一往,算不完的歷史仇恨.現在德國與法國學會了尊重與容忍對方,攜手共建歐盟,這當然是歷經長期,實踐理性啟蒙的果實.現在我們要回顧薩克森,再說普魯士是如何興起的.

德蕾城的文藝復興

十七十八世紀在今日德國境內,最強大的公國是薩克森公國,薩克森公國的首府在德蕾城Dresden德蕾城的真正建城是從弗里德里斯‧奧古斯特一世( FriedrichAugust I 1670-1733)開始的.人人稱他為強大奧古斯特 (August der Starke).當時的文化背景是如火如荼的文藝復興,他一上台便決心把德蕾城建成一個巴鏤克Barock的藝術城市,他建城堡回廊 Zwinger、名建築師Poeppelmann 準備把這個漂亮的回廊向南延伸到易北河岸邊,可惜因當時手頭結拮,他的願望並沒成功.然而環著江邊,後來卻建起了無數的藝術建築,真不愧為易北河上的裴冷翠;薩克森公國的珍珠鍊.城堡回廊內現在有各類型的博物錧,回廊“羅馬觀賞堡Roemische chauburg”城牆上有各種沙石雕像;城牆下在噴泉兩邊有自然女神,姿態萬千或祼體或半祼體的沙石雕像.夏天城堡草坪上有高水準的音樂演奏會.一出回廊,便是頂頂有名的Semper歌劇院.遊客到德蕾城非看一場歌劇,不為過癮,它的水準是第一流的.歌劇院對面便是宮殿與宮庭教堂.在宮殿的後門有一道通向宮庭教堂的空中走廊,過去有位聽命於神聖羅馬帝國的公爵是天主教徒,但他統治的卻是新教的薩克森,所以他只能走後門到天主教的宮庭教堂作彌撒.這種矛盾在宗教革命後是常有的事,甚至為這個原因,在布拉格引起了三十年戰爭.在德蕾城最膾炙人口的是她的聖母教堂,聖母教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被聯軍炸毀,廢墟一堆.德國統一後,德國人從這廢墟中,把聖母教堂恢復原形.建築師研討被炸時,石頭噴射的方向,並把被噴射的石頭分門別類作安排,他們一塊一塊的把舊教堂恢復.現在聖母教堂又巍立在德蕾城,除了文藝復興的燦爛,她也代表德意志精神的象徵.

普魯士的興起
三十年戰爭以後,曾經擁有選舉權的布蘭登堡邦國(在柏林),很快便成為普魯士王國.布蘭登堡邦國原來屬於薩克森公國,十三世紀脫離薩克森公國,成擁有德意志神聖羅馬皇帝的選舉權.普魯士的國王弗里德里斯‧威廉(Friedrich Wilhhelm 1600-1688)積極發展軍事機構,以軍事建國.他的繼承人弗里德里斯三世(Friedrich III 1688-1713)卻在軍事建國後,積極發展文化.他建立 Halle大學、萊比鍚藝術與布蘭登堡科學學院.弗里德里斯‧威廉一世(Friedrich Wilhhelm I 1713-1740)繼承他的事業.
而大弗里德里斯二世(Friedrich II der Grosse1740-1786)更為德國的啟蒙運動(Aufklaerung)作出了貢獻.1747-1753之間,大王在他有名的波次坦無憂宮 Sanssouci,邀請學界名流,天天舉行他有名的晚宴,比如法國的哲學家伏爾泰,就是他的常客,伏爾泰在無憂宮內,大弗里德里斯二世還為他準備了特定的客房.因為法國的啟蒙運動比德國早一個世紀.依照大弗里德里斯二世的願望,在德國1990年統一後,他的遺體於1991817日被安葬在無憂宮.相對大弗里德里斯二世,他的繼承人弗里德里斯‧威廉二世(1786-1797)、弗里德里斯‧威廉三世(III 1797-1840)就遜色多了.後來經過弗里德里斯‧威廉四世(1840-1861)、威威廉一世 (1861-1888 Wilhhelm I ).俾斯麥在1870以普魯士王國的名義,統一了德國,稱為德意志帝國 (Dt.Reich)皇帝為威威廉一世,俾斯麥為首相共有二十二個獨立的君主國、三個自由市、一個直轄區.

啟蒙運動與古典哲學
康德說:啟蒙是以理性不斷的自我教育與成長沿著啟蒙運動的路子,在德國發展以理性為主導的古典哲學,它是德意志哲學的特色.不了解德國古典哲學,便無法了解今日之德國.德國古典哲學的特點是理性,它跟法國啟蒙主義者伏爾泰、孟德斯鳩、盧騷的特質不一樣,法國啟蒙主義者各各能言善道,比較傾向於感性.一直到今天法國哲學發展成非理性的後現代主義;而德國哲學一直發展較理性的現代主義.我們以德國哲學定義An,以法國哲學定義In,德法哲學互補,在啟蒙運動大自然的目的性T4上周流.

德國古典主義的發源地,是十八十九世紀的威瑪Weimar與耶那大學Jena威瑪、耶那大學是當年費希特、謝林、黑格爾、叔本華、席勒、歌德進出的地方,是當年德國的學術重鎮.現在我們不厭其煩的來說德國古典哲學,古典哲學如何轉變為尼采的權利意志,而權利意志的哲學又如何主導了希特勒的第三帝國.
首先是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 1762-1814)的哲學,費希特的哲學從自我Ich開始,然後到非我Nicht-Ich,也就是世界die Welt.他認為所有的真實,都由這兩者辯証而來.神性Gottheit不是一個人Persoenlich;而是道德的世界秩序 (moral.Weltordnung)費希特還有有名的便是他的“告德意志民族書(Reden an die dt.Nation 1807-1808)”他喚起德意志民族的靈魂,一篇短短的演講,他的影響是深遠而持久的.一直到1870年德意志民族才告統一.費希特的哲學後來也影響了謝林Schelling與黑格爾,造成唯心主義的大集成.

謝林(Schelling 1775-1854) 的哲學深受費希特、康德、斯賓諾莎的影響.他提出主觀Sub.與客觀Obj.,精神Geist與自然Natur,兩者都統合在絕對Absolute之中.在這裏我們已經看到了黑格爾哲學的影子.一個思想的成熟,絕對不是那一個人,單獨的發明,而是歷盡時間長流的結果.黑格爾哲學本身就包括了費希特、謝林、康德、斯賓諾莎的哲學.

黑格爾 (1770-1831)哲學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他深受康德哲學的影響.康德(1724-1804)把世界分成為可以認識的現象界 Phaenomie與不能認識的本體界 Nominum.黑格爾認為既然本體界不能認識它,何必談它,徒增困擾.於是他取消本體界,然後用邏輯、自然、絕對精神的辯證來解說他的哲學.透過辯證法,他把康德的三部,分別講真、善、美的批判哲學,都辯證在他的唯心體系中.無可懷疑,黑格爾把唯心哲學推到了頂峰.
叔本華(Schopenhauer 1788-1860)也受康德哲學的影響,但卻極力反對黑格爾.因為黑格爾取消了康德的本體界.叔本華接受康德的本體界,並說本體就是意志,或說欲望,這個欲望是人類痛苦的因由,很明顯,這是佛教的講法.叔本華認為取消痛苦,暫時可以透過藝術,而根本的解決辦法是禁欲.這種佛教思想,並沒有受到當時主流思想--唯心主義的認同.叔本華只是單打獨鬥.然而他死後,他的哲學卻受到尼采的激賞.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接受叔本華的意志形上學,即接受本體即意志的看法.然而尼采並不接受叔本華把自由意志與基督教的拯救說或救贖說結合在一起,更反對基督教的愛情慈悲說,他說上帝已死.他把叔本華的意志肯定,轉變為他的權力的意志 Der Wille zur Macht.然後在這基礎上創建新人類,這便是尼采權力意志的超人Uebermenschen.尼采以超人來代替上帝.

尼采的權力意志哲學受到希特勒的讚賞,成了德國的國家社會主義哲學根源,也造成了近代人類的悲劇.現在我我們來說希特勒與第三帝國.

希特勒與第三帝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景氣不好,失業人口很高,希特勒年輕亦極潦倒,常進慕尼黑啤酒館演說,善說能道,又具組織能力.曾因政變失敗進監牢,在獄中寫過我的奮鬥(Mein Kampf)一書,這是他的政治理念.他說猶太人是如何的低等,日耳曼人是如何的優秀.優秀人種應該主導世界,低等的人種應該被消滅,不可對他們慈悲.希特勒後來加入國家社會主義黨,即納粹.他成為國社黨的主席,並被人民直接選為帝國的宰相.而事實在國家利益上,希特勒也做的很好,它解決了最嚴重的失業問題,他開始歐洲的高速公路,希特勒的政績深受人民的愛戴.但他對猶太政策的執行,卻成為歐洲人的公敵,他不顧手段的為真理(他自己認為的真理)奮鬥,卻使德國子孫蒙羞.為甚麼拿破崙可以成為法國人的英雄,而希特勒卻成為德國人的恥辱?2002年的夏天,我陪親戚參觀德國威瑪郊區的Bachenwald集中營,我這樣寫著:
這個Bachenwald集中營是有夠大了.從大門開始走了好長的森林,才到集中營本部,又走了好長的路才到刑場,鐵欄杆外面一塊牌子,上面寫的:請整理服飾,為對亡者的衷悼.我走進刑場,黃土乾枯,碎石雜陳,野草在太陽下嘆息搖頭,這是希特勒對各國政治犯的刑場,地上有一銅碑,依照拉丁字母,寫著被害者的國家名子,一朿鮮花在銅碑下.我走向條條溝道,大概是當年堆集屍體的所在,一股陰風飛來,好是淒楚.我慢慢走回欄杆入口,想著當年人們被載到這里,等著死亡的時日.我也想到歷史上多少政治犯,如此無奈.我更想到容忍比真理更重要,因為每個暴君都認為自己擁有真理.自認自己是唯一真理,便是強賊真理的開始.尊重別人的看法,容忍不同的意見,應該是現代文明人的基本條件.無辜的亡者,安息吧!太陽慢慢西斜,帶著不舒服的感覺,我們慢慢離開Bachenwald

玫瑰的名子
最近我看一本小說叫玫瑰的名字,是義大利Bologna大學語言學教授Umberto Eco寫的小說,我連續看了三遍.他描寫在一個中世紀修道院發生的謀殺故事,一位修會的長者連續殺了幾個修士.而他們被謀殺的原因,是因為他們都接觸過亞里斯多德的一本文學理論的書.兇手認為這本書是壞書,這本書違反基督的真理,這位修會的長者為了悍衛真理而殺人.有書評說,有人認為他擁有真哩,所以他必須殺人,這種想法不只存在中世紀,也存在我們今天的社會.我想希特勒只是其中一個例子吧了,我想真的容忍比真理更重要,應該尊重別人的看法,容忍不同的意見.它是實踐理性的重要內涵,也是啟蒙運動的重要課題.
(草稿 17.02.06) (2012.07.12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