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火闌珊處
-自然主義-
這裡的自然主義不是盧梭的自然主義.這裡的自然主義與其說是哲學的,不如說是宗教的.自然主義是在理性主義的土壤裡,迸放出形而上的智慧花朵.歐洲啟蒙運動曾經走出中世紀基督宗教的藩籬,開拓人間知識的華麗,今日猛回首智慧卻在燈火闌珊處.從基督宗教說起.
第一動因說
基督宗教就是以希臘人的哲學來解釋希伯來人的信仰.這裡的希臘哲學指的是亞里斯多德的第一動因說,還有柏柆圗的理念世界說.亞里斯多德的第一動因說,後來被中世紀的神學家聖多瑪斯所繼承,而發展為多瑪斯有名的神存在五路證明.亞里斯多德的第一動因說,在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後,時間空間不再被認為絕對,時間空間是相對的,第一動因說便失去了意義.今日的科學知識,足於解釋宇宙的開始,第一動因說、神創造天地的說法,是不必要的.
理念世界說
希臘哲學還有一個重要的基督宗教理論,便是柏柆圗的理念世界說,柏柆圗認為人事間的一切都不是完美的,但有一個完美的世界,那便是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人事間相對的真善美,都是從理念世界流露出來的,也就是說不完美的世界,是從完美的神那邊流露出來的.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說,柏柆圗所以這樣想,是因為柏柆圗對人的世界自我否定,然後辯證到一個肯定的世界-完美的理念世界.把理念世界說成至真至善至美.接著費爾巴哈又說,理念世界是不存在的,那只是人的幻想.
既然理念世界不存在,然而人是不是可以創造理念世界呢?於是尼采否定了世俗的基督宗教,提出強烈的人本主義想法,認為人人可成為彼岸理念世界的超人.馬克思又採取相反方向的人本主義,由彼岸回此岸,理念世界在人間實現.尼采由此岸到彼岸,馬克思由彼岸回此岸,頗可類比大乘佛學文殊菩薩智慧過彼岸,普賢菩薩實踐返人間的想法.近代思想家要以人本主義取代傳統神的觀念,然而人本主義的努力似乎還未盡緻成熟.尼采的強勢驟雨不終朝,馬克思又破壞了傳統的神觀念,而且共產主義的價值觀也沒有建立.不只在哲學神學上,基督宗教受到近代哲學的挑戰,天主教的組織也曾經在十六世記受到馬丁路德宗教革命的衝擊.
宗教革命

馬丁路德從宗教的本質上說來,並沒有否定神的存在,也沒有反對亞里斯多德的第一動因說、柏柆圗的理念世界說.他只是反對天主教在組織上的一些作法.他反對天主教為了聚集財富,而說贖罪卷.為了鞏固教會的權威,而說教宗不會錯.馬丁路德的宗教革命,並沒有使基督宗教發生危機,相反的使基督宗教在文藝復興後,有了更強的生命力.基督教發展到今天,無論是天主教的,還是基督教的教會組織,依然強而鞏固.現代教會並沒有認真處理神存在被質疑的問題,無論是亞里斯多德第一動因說,還是柏柆圗理念世界說.哲學家Popper說,錯誤在歷史中邁步而行,而真理卻仍然寂寞而孤單

基督教文化
歐洲文化與基督宗教文化是一體的,歐洲文化在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以後,加入了強烈的人本主義與理性主義.對神的存在問題,耶穌是神還是人的問題,歐洲文化對之只是冷處理.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後,歐洲人運用理性邏輯大力處理此岸的問題.歐洲人把此岸建設得美輪美奐,壯觀美妙.在自然科學發展上所向無敵,在人文上,民主自由容忍的理念大放光芒,歐洲文化在這方面的成就是不可否認的.然而對彼岸問題,在處理神的問題上,卻只是疲憊的,近代歐洲人只用信仰一語帶過.在處理彼岸的形而上學問題,仍未圓滿.

形而上學
德國哲學家康德在他的純粹理性批判中說,形而上學是不可能的,這指的是人不能以純粹理性,形而上學的方法來處理此岸自然界的科學問題.當時康德認為不能處理的問題是:時間有沒有開始?空間有沒有邊際?有沒有神的存在?前兩個問題,現在自然科學物理學已經解決了,這兩個問題無須形而上學的借助.剩下的還是神存在的問題.自然科學是否定了亞里斯多德的第一動因說,否定了基督教的創造神.但神的問題,自然科學一樣沒有解決.
自然的目的性

為了處理神的問題,康德用實踐理性的方法來處理彼岸的問題,然後導出需有一個神來保證道德的問題.我認為這並不是證明神存在的好方法.
我倒反認為他在判斷力批判這本書中說:大自然的目的性.然後導出美感,更能說出神性.或者像德國文學家哥德透過文學的美感來暢述神性.浮士德來回兩岸,契契不捨表現了天行健,自強不息的大自然目的性.這大自然的目的性更能在它的模糊性中,顯示神的神韻.由大自然的目的性說出神性,並不是在證明,而是在敘述.或者說,它不是自然科學的證明,而是形而上學的敘述.要處理彼岸的問題、彼此兩岸的問題,形而上學的方法是必要的.

知識與智慧

相對於歐洲文藝復興,東方文化在十六世紀是一片空白.然而相對於希臘時代西元前第五世紀,東方的形而上學卻極為燦爛.無論是釋迦牟尼的佛教,還是先秦老子的道家、孔子的儒家、易經文化.所謂形而上學,依照亞里斯多德的定義是:在物理學之後.就是說,形而上學不是自然科學,不是知識,但它卻是一種智慧.
佛教文化
現在我們來看佛教與先秦時代如何運用形而上學,處理彼岸的問題.東方沒有希伯來一神教的背景,沒有神存在的十字架,東方文化可以沒有壓力的思考彼岸本體.首先釋迦牟尼否定婆羅門教輪迴與神的觀念,而提出生、老、病、死四諦,十二因緣的觀念,主要他否定了類似西方創造神的觀念.然後找出人痛苦的原因在於,人不了解:諸行無常(世界的變化是無常的)、諸法無我(沒有一個不死的我,我只是地水火風暫時的聚集),只有認識這個人的本性,人才能解脫,這便是釋迦牟尼的般若智慧.我認為這個般若智慧是東方形而上學的至高成就.後來大乘佛學又發展出:文殊菩薩智慧過彼岸,普賢菩薩實踐返人間,空色無礙,理事無礙阿耨多羅三昧三菩提的理論.它一樣是東方形而上學的魁寶.佛教發展到今天,也出現了類似中世紀贖罪卷的現象,類似世俗的教團還不少,但無損釋迦牟尼與大乘佛學的光輝.

自然主義
這套佛教文化與康德的大自然目的性的思想,在本質上極為相似.我把佛教文化、康德的大自然目的性、浮士德精神,與先秦文化的形而上學與其發展,稱為自然主義.自然主義是一種生活態度,當然也是一種對生命的信仰.它是哲學,也是宗教.這種自然主義的發展,在西方文藝復興以後,此岸建設極為華麗,但彼岸智慧仍未圓融.在基督教的信仰不再理直氣壯以後,歐洲文化確實需要東方形而上學的智慧來互補.一樣的東方文化形上學,也需要西方理性文化的邏輯性來共襄盛舉

 

 

 


T4.gif (1950 Byte)先秦文化

最後我們談談甚麼是先秦文化,先秦文化不能誤解為迷茫的今日中國文化.這裡的先秦文化尤其指的是老子的哲學易經思想.老子把世界分成有無兩個觀點,從有看無,從無看有(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以觀其徼).然後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套老子的形而上學,與大乘佛學的文殊菩薩智慧過彼岸,普賢菩薩實踐返人間,康德的大自然的目的性是同樣的意思.老子更提出處理人事的態度,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的方法.老子最後提出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道法自然的形而上學理論.壯哉!老子.除了老子,易經的智慧也是奇葩.易經把世界的變化分為六十四種,即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不停的變化,它的生命力自強不息.那人應如何呢?人當贊天地之化育,即效法自然,周流而不殆,這是易經的形而上學思想.易經思想、老子哲學、佛教文化都是東方文化的智慧.類似東方形而上學的智慧,西方理性文化後來是有康德的大自然目的性、哥徳浮士德精神的發展歐洲理性文化極為年青,東方形而上學的智慧卻極為古老,東方古老的而上學智慧,與歐洲理性文化攜手激盪,應是人類未來文化的趨勢. (2005725)